以“四轮驱动模式”建构科教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3

以“四轮驱动模式”建构科教文化

郑宜军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郑宜军

学校特色是其内涵发展的外在表现,是一所学校上下齐心,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长期孜孜以求所呈现出来的成果和风采,它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特质。

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特色的表征,它需要从细微处着眼,精心设计和营造,整个校园才会展现其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学校独特个性的风貌,使徜徉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其次,特色建设需要精神的支撑,仰望星空是一种心向,当特色成为我们的目标时,它更成了我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当我们把“持之以恒”、“科学无止境”“探究出真理”等精神融入全校师生信念时,他们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第三,校园管理需要建立一套运行、评价、奖罚的机制。学校制度化管理对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也对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相应的校规校纪、考核评价等,既使特色建设有了制度保障,更使特色建设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基于以上认知,我校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着眼点是:

1.科学基本知识的普及。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是科技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注意让小学生主动地获取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是十分粗浅的,所形成的概念、所揭示的规律也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不严密的,但它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为其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科学兴趣的培养。通过科技教育驱动学生对科技的心理倾向,是诱发学生科技兴趣不容忽视的条件。校园科技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向着“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发展;校园科技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参与意识,改变传统教育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科学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通过校园科技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了解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演绎、动手操作、小发明、小创作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简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4.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教育首先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尝试和善于创新的观念,以及公平竞争、乐于合作的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正是在科技活动中孕育这样一种科学精神。

5.科学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校园中,以各种形式通过科技历史、著名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的介绍,培养学生高尚的科学道德和人格品质。另外,通过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小小科学家》等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树立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责任意识,养成善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在科教文化建设中,我们使科技特色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以特色促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四轮驱动模式”走出一条品牌化之路。

第一轮:以改变促创新,营造特色环境

1.校园之变。陶行知先生说:“校园中,人人是探究之人,处处是探究之地。”我校以创造科技特色校园为目标,先后建设了百草园、百花园、百树林。09年又整治了园中池塘,净化了水质,使水面波光粼粼,清冽照人;堤岸新建护坡,柔和线条的栏杆配上意境悠远的古诗,再加上各种果树的点缀,使人赏心悦目;新建了“悦心亭”,供师生课余小憩;新建了动物乐园,其中饲养了野鸡、小兔、鸽子、山羊、八哥等数十种小动物,供同学们欣赏、观察、研究;新建了学校气象站;新建了标准运动场,铺设了塑胶跑道,看台等都涂上了各种柔和的色彩。新栽种各种花木,形成高低搭配,四季相宜,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

2.教师培训之变。特色教育离不开特色教师。这方面,学校舍得投入,肯花精力。

(1)校本培训。我校有计划地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教育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先进学校去参观学习,聘请科技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提高了教师的科技素养,丰富了科学知识,夯实了文化底蕴,为科技教育的开展做好了智力和人才的储备。

(2)树立严谨的学风。我们着力为教师打造三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是我校自主开发了“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网”,以此作为科技交流的网上平台,并及时将我校科技教育的远景规划、阶段目标、进展情况进行网上发布,同时我校的科技作品、科技活动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二是以“教师讲坛”为班级交流平台,为各班主任开展科技辅导提供经验交流时机和场所。三是以“青年教师沙龙”为平台,为科技教师辅导学生发明创造提供经验体会交流分享的机会和场所。通过这三个平台的打造,我校得以在其它各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技思想的沟通、交流、融合、参透,既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经验的交流与整合,又使各项资源得以共享,达到了取长补短、合作共进的目的。

(3)营造奋进的校风。我们将我校的口号“让科技融入理想,用创新点亮人生”、我校的育人理念“力行、超越”、我校的校训“我行我能行,你行我更行”等写在墙上,做成条幅挂在醒目之处,形成一种努力奋进的校园风气,时刻激励师生不断前行。

3.组织方式之变。学校成立了很多科技活动小社团,如“肉鸽养殖研究组”、“蔬菜种植研究组”“航模研究组”“电子研究组”等,有了机构,还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保证。我们对研究时间、地点、负责人、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组织和安排。小研究员们在科技这个大舞台上,快乐地探究着,学习之气蔚然成风。

4.“规矩”之变。我校制定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校本教材、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奖励办法》、《科技教育联系制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班级科技文化建设指南》、《铜小科技发展三年规划》等制度,这样,就从制度层面上让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第二轮:以兴趣促探究,形成特色活动

(一)小课题研究活动

在校少科院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我校一直坚持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组织程序是:学校确定课题、学生自主申报、专任教师指导、成果鉴定评价四个步骤。四年来,少科院因地制宜,确立了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紫心山芋研究、脱毒马铃薯研究、水花生研究、肉鸽繁殖研究等等。此外,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小课题研究,少科院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小论文评比。

(二)班级种植养殖活动

我校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种一盆花草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

1.以兴趣为牵引,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写观察日记;定期进行观察日记的评比、班级传阅、橱窗展示活动。

2.以问题为牵引(问题来源于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考察、走访及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搜索来解决;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究种养殖方法、动植物的药用价值等等。

3.以情感为牵引(种养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小宝贝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搜集、创作相关诗文,进行班级诗文朗诵会,品悟花性,学做真人。

(三)花样少年争章活动

争章活动是少先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把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与争章活动优化整合,促使科技实践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它为广大少先队员“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评选项目有:文明兰、活力葵、勤俭菊、创新莲、和睦桃、宣传梨、守纪竹、热情桂、勤学梅等九项;每种花均定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各中队每月评比一次并报大队部备案;大队部每学期末对获有五项奖的队员颁发花样少年奖章。

(四)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铜山中心小学地处丘陵山区,既有山,又有水,为我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资源。近几年,我校大队部、少科院、科技室等组织了大量的社区实践活动,有效地使科技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

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我校都要开展“小树认养”活动,要求每生养护一棵小树,为它锄草、浇水、施肥、修枝;四月份开展爱鸟周活动,要求学生研究一种小鸟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对人类的益处;五月份科普宣传周,我们关注“三农”问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集市、到农村进行宣传活动;九月份的“防震减灾”宣传、避震撤离的演练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逃生技能等。同时,我们还结合有关科普节日开展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地球日”“爱牙日”等。此举使实践活动呈现序列化、常态化。

(五)举办科技节活动

每年的科技节都是我校最隆重的综合型科技活动。为了展示师生成果,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我校规定每年的11月为科技节活动月。科技节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内容包括:开幕式、科技教育专题班会、主题班会、生活与科技表演;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评选、科技发明展示;科普文艺作品、科学创意金点子征集;科技辅导员讲座;科技活动课、渗透科技教育的课堂观摩;科技想象画、科普手抄小报展览;无线电、航模竞赛;闭幕式、科技影视展电码、优秀科技辅导员、少科院院士表彰等。它既检阅了一年来我校科技教育的成果,又相对集中地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进一步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让孩子们沉浸在收获的幸福与喜悦之中。

第三轮:以整合促强化,打造特色课堂

我们以课堂实践为重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1.构建“三步六环”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六环”指的是“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堂清巩固”三个步骤,“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精讲提炼、回顾总结、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做好三点:(1)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学生通过文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2)标示疑难问题。自学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标示出来,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3)突出重点问题。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放在小组中讨论,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下,留待班级讨论时提出。

课堂上,学生有了问题,应该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老师如何处理问题?(1)组织筛选问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精选出具有目标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讨论交流。(2)启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3)互动点拨。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在自学互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形成思维导图,以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2.开发校本教材。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将学习的内容分为科学家的故事、前沿科学、身边的科学(农副业科学生产知识、中草药知识、日常生活常识等)、发明创造指导等几个部分,同时,根据六个年级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在教材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为兴趣培养阶段,以观察、了解的方式加入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中年级为科技素养的发展阶段,以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为主;高年级为科技素养的提高阶段,以发明创造为主。各年级教材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不同年级段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我校每周在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专门上学校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由教导处具体规定上课的时间、地点,参与听课、评课和指导,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研讨活动。学期初安排科技教师上科技示范课,组织科技辅导员集体备课;期末时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竞赛。此外,我校还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和课外赏读等内容组织开发了《种养殖活动》、《古诗词赏读》、《小小科学家》、《启蒙》等校本教材。

第四轮:以家庭、社区为支撑,拓展科教纵深

(一)借助家庭的力量

1.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校在《乡村小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开题时,还特意邀请了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家长共同参与论证,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在每月一次的家长学校课堂上,我校着重就孩子科技活动的开发,孩子科技意识和兴趣的培养,孩子科技探究的方式方法等引领家长给予孩子家庭辅导。在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家长们主动献计献策,使活动效果事半功倍。

2.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对学生家长加以集体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使学校和家长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共同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召开的家长会形式有:

(1)展示会——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科技制作、奖状证书等,让家长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

(2)中队会——通过少先队中队会的形式,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科技活动才能,汇报自己的成长状况。

(3)交流会——邀请家长,介绍自己的教育体会与经验,逐步形成正确的科技教育观。

(4)讲座——学校邀请有关专家传授家庭科技教育的理论与经验。

(5)表彰会——学校定期评选及表彰科技教育中的好家长。

3.家访

家访是我校沟通家长的另一手段。家访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共同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问题。

(二)借助社区的力量

1.开辟校外科技活动的基地。

我校着眼社区的教育资源,本着“借助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尽量为学生开辟必要的科技活动的基地。目前,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基地有实验村的千亩水稻示范田、上周村的千亩林果园、南夏的农药厂、尚洪村的花卉苗圃、浣溪村的网箱养殖等。基地的开辟,弥补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学生定期参观考察或者直接参与某一方面的实验测量等,有利于增进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开阔了眼界。

2.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

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与区科技局、市科技局联系,请有关专家做我校的长期顾问,对我校的研究和发展给予引领和及时指导。除此之外,我校还聘请了南京农业大学、林业大学、金城学院、金肯学院等一大批热心专家教授做我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在这些高层次的专家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的校内外科技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南航一些院系的大学生还与我校一些课题小组结成帮扶小组,也使孩子们受益匪浅。

环境营造、活动推进、课程开发、家校联动,这四个车轮合力驱动着我校的科技教育滚滚向前,营造出学校浓浓的科技文化,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