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小后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治疗作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不同大小后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治疗作用探讨

刘运升

广西容县人民医院广西容县537500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不同大小后踝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在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进行治疗的84例后踝骨骨折患者根据其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同样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解剖复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观察组解剖复位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非解剖复位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2例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不同大小后踝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在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患者中的解剖复位发生少,所以该术式可以作为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后踝骨骨折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后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77-0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后踝骨骨折的常用术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不同大小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中的疗效存在争议[1],本次研究分别对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在25%以上和以下的后踝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旨在为后踝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现有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进行治疗的84例后踝骨骨折患者根据其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的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1.5±3.2)岁;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的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3±3.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主要方法为:给予患者相应的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于腓骨外侧取长约12cm的弧形状切口,分离组织后将外踝充分暴露,随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使用接骨板进行固定。术中给予观察组患者X线扫描观察复位情况,在复位不佳情况下再次复位并采用克氏钉固定,复位情况良好的情况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2],随后常规封闭切口,术后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于4周后开始负重锻炼。

1.3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采用AOFAS的踝-后足指数评分进行判定[3],满分100分包括功能评分50分、疼痛评分40分及足部对线10分,其中评分在90分以上判定为优,75分以上判定为良,60分以上判定为中,60分以下判定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之间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之间踝关节功能改善观察对比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的负重关节,帮助承担人体的全部体质量[4],踝关节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踝关节因承受重量过大而出现旋转或足内外翻时很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临床常见踝关节骨折以双踝骨折与三踝骨折为主[5],如治疗的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导致踝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或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胫骨、腓骨以及距骨体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人体重量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踝在踝关节承力上起到的作用很关键,后踝通过增加胫骨与距骨体的接触范围及面积从而降低踝关节单位面积内的压力承受值,增加踝关节一定的承受力度。跖屈位是踝骨骨折的好发部位[6],跖屈位在踝关节承受重量时会发生踝穴与距骨体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引起结构的不稳定导致踝关节受力中心发生向前或向侧移动,加速关节软骨退变的同时增加了骨折的发生风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踝骨骨折存在的争议在于部分学者认为当后踝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则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而部分学者认为后踝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无论大于或是小于25%均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说明无论患者的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大于或是小于25%,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改善;观察组解剖复位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非解剖复位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后踝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确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可以说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后踝骨骨折患者中的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不同大小后踝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安全有保障,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范围<25%后踝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可以考虑临床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鲁卫华.不同大小后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治疗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94):268.

[2].王江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的疗效[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8):194.

[3].鲍启忠.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同大小后踝骨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1(8):755-757.

[4].施继飞,李泽湘,刘凡,等.后踝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1(5):387-390.

[5].强敏菲,陈雁西,张坤,等.切开复位内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后载距突固定效果[J].中华创伤杂志,2014,1(3):221-226.

[6].袁志坤,罗鹰.不同大小后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治疗效果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483-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