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

李洪超1张国晗2

1.身份证号码:41042319860302XXXX;2.身份证号码:41282219891128XXXX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体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同时也表现在城市规模扩张上面。受传统城市建设思想的影响,平原地带的城市大多按照“同心圆”圈层结构发展,而这种城市结构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极大的影响到城市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来。海绵城市是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城市可以如海绵一般,很好的积存、渗透、净化水资源,从而实现城市水环境的改善,为城市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引言

为了减少城市设计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效果,可以将海绵城市作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因而本人谨就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首先阐述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进而从生态空间、交通道路与开放空间的角度探讨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并对海绵城市的阶段性实施规划进行分析。

1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体系

1.1城市设计目标

城市的设计需考虑年径总流量的控制,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城市的开发建设最理想的结果,是城市年径总流量与开发前自然流量相接近。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估计城市雨水下渗和减排的总量,适当补充地下水,充分利用积蓄的城市雨水,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城市街区的设计需考虑场地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在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应考虑城市的水环境,另外还需考虑城市水生态系统具体承载能力,从而保证水土关系、绿化关系、水陆关系以及水城关系的协调,保证城市设计建设工作的协调发展,注重维护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建设美好城市环境。另外,考虑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保证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避免城市升级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城市设计中。所以城市设计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作为目标,整合城市绿地、空间、街区、水资源等不同元素,并加以优化,从而将城市空间的舒适性提高。

1.2城市设计原则

首先,要合理的限定水生态红线,从而保护城市的水资源。另外还要统筹调整城市的其它资源,以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效果为目的,必要时可人为调控,最后,应该保持低影响的开发原则。在城市建设时,应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另一方面,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当做城市规划的风向标,从而保证城市生态水利工程中雨洪管理得到良好调控;并且需统筹城市相关流域规划,包括区域、防洪、交通、雨洪等方面的规划。

2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

2.1根据自然环境设计城市湿地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湿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湿地还是城市防范洪涝、接纳及处理雨水径流的重要方式,所以加强城市湿地规划十分重要。在实际规划中,城市湿地建设需要坚持保护优先、规范修复、因地制宜、生态效益的原则,积极保护原有湿地、土壤、水文自然环境,并采取适宜的修复手段,促进湿地结构的完整及功能完善。首先是对湿地水循环系统进行规划,要根据湿地水道、湖泊的现实情况,构建具备吸纳、存储、净化等功能的湿地水循环系统,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湿地海绵作用。其次是进行水陆交界生态驳岸设计,驳岸具有水、陆双重性质,其设计需要充分尊重生物系统、自然条件的需求,在植被护坡的基础上,对生物工程驳岸、硬质驳岸进行改造,从而更好的保护河岸,避免雨水冲刷,维护河岸生态系统。同时在驳岸规划中,可以结合乡土植物,配备其他区域的植物,全面丰富驳岸的景观性、观赏性。最后要注重对湿地植物进行规划设计,植物是海绵城市湿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实际中要坚持保育为主、增补为辅的植物设计观念,因地制宜的搭配草本、水生、乔木等植被,并注重水陆交错地点的植物增加,构建丰富、多样的水陆自然过渡景观,强化城市湿地净水能力。

2.2城市生态空间设计策略

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通过对城市具体情况的考虑,并重视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断完善海绵城市排水体制,优化在实践中的大型绿地空间,促使该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更具合理性。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对排水设施的有效设置、排水系统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等要素的充分考虑,将创新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融入到海绵城市排水体制形成过程中,使得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形成中能够得到有效支持,完善该方案的同时细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促使海绵城市在实践中可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②为了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升规划建设方案的潜在应用价值,则需要优化这类海绵城市在大型绿地空间的布局。在此期间,需要对绿地空间的组成要素、海绵功能区的实际情况、城市内涝区分布状况等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考虑,从而增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型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保持良好的规划建设效果。

2.3做好天然海绵体的利用和人工海绵体的建设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从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两个角度,做好海绵体的利用和建设工作。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城市现有的森林、草原、湖泊等的利用途径,合理划定城市发展中的“绿色”或者“蓝色”底线,并利用植物和堤岸的设计,纵向打造城市发展的“生态走廊”。对于缺乏天然海绵体的城市而言,也可以通过人工绿地的建设和城内工业产业的布局调整来提高城市海绵体面积,对于现有绿地,则可采用下凹式和滞留塘设计,实现景观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的统一。

2.4街区交通设计

传统道路交通设计重点关注方便居民出行和保障交通安全,并未考虑生态环境,大量硬质路面替代原有植被与土壤,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雨季时往往产生大量积水影响居民出行。在海绵城市理念导向下,应充分考虑道路透水性、路网布局间的关系,有效解决透水问题。从低影响开发设施入手,尽可能延长方格网布局道路,减少环路布局,坚持针对性设计。计算地表径流,根据汇水情况按比例设计多条路段,将路面连接便于控制道路径流。街区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与自行车道,相较汽车交通,承载负荷较轻,故选择铺装材料时,应尽可能规划大面积的透水路面以方便居民出行。慢行景观带为人们营造良好和谐的交通氛围,可借助雨水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将慢行交通与快速交通隔离,保障居民出行安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近年来汽车数量与日俱增,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通过调整街区道路,构建慢行交通专用网络,提高覆盖率,让居民逐步发现慢行交通的优势,最大限度减少汽车使用量,进而有效减少停车场配置,优化街区设计。

结语

在海绵城市的导向下,城市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并发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交通道路、空间布局等个各个角度入手提高城市设计的合理性与生态环保效果,同时也不能够将生态系统建设独立与城市设计单独开展,应当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张车琼.海绵城市规划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研究[J].给水排水,2017(8):51-54.

[2]姜勇,陈雄志,洪月菊.武汉市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与技术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2018(2):1-6.

[3]周杨军,赵祥,宋源.弱透水地质条件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法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2017(13):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