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粮仓确保粮食仓储安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智慧粮仓确保粮食仓储安全

王海玲

黑龙江省粮食设计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要:智慧粮仓是指通过应用工业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以及充分联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方式对我国粮食实现高效、科学管理。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智慧粮仓在确保粮食安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粮仓;仓储管理;安全

1我国粮食存储大环境分析

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国家粮食局发布了《粮食行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新形势下,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求。“十三五”时期作为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难得机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实施手段,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涌现,为推动行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求在全国31个省(市、区)建设集粮食行政管理、宏观调控、监督检查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粮食管理平台。

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同时也是商品粮大省、储粮大省,储存国家政策粮占全国三分之一。省级粮食主管部门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负责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新形势下搭建省级粮食管理平台是对借助先进的科技力量,实施科技兴粮,进一步提高中央、地方和各地粮企的粮食仓储管理和粮食流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网络、数据分析、存储、数据交换、可视化、虚拟化技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趋于成熟,X86架构、分布式存储、内存数据库、软件三层体系结构等已经成为了业界的标准,成熟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售后服务与保障,可以为省级粮食管理平台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从技术上充分保障实施。

2智慧粮仓特点与价值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计划的重要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粮食行业深度融合,提高粮食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粮食供给侧改革,有效落实粮安战略。

2.1推进粮食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发展是粮食行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需要构建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粮食行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粮食行业提质增效、宏观调控的支撑能力。省级粮食管理平台是行业信息化的枢纽与核心,是全行业的数据中枢与决策中心,是行业信息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省级粮食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粮食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需要尽快推进。

2.2促进粮食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粮食行业的管理方式来看,大部分为传统模式,而已建信息化系统多是从部门自身工作角度和内容出发,数据集中与分析、业务协同管理能力较差,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和流程兼顾性不够,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不高,未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而从未来行业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来看,迫切需要有更集约、更高效、更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全行业信息的统一汇聚和业务的协同管理。省级粮食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为目标,将进一步提升粮食行业的管理水平。

2.3实施“互联网+粮食”战略的必要前提

粮食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互联网+粮食”行动计划,为宏观调控、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行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从“互联网+粮食”发展的本质看,互联互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及各类智能化技术和工具的全面应用是关键,而省级粮食管理平台作为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整体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是“互联网+粮食”战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2.4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必要抓手

落实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增强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库存监管水平。粮食行业信息化对粮食行业信息资源的汇聚、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支撑,便于全面、快速掌握粮食行业信息,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撑,提高行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水平。因此,省级粮食管理平台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必要抓手。

2.5实施粮食行业大数据战略的必经之路

实施大数据战略应当全面汇聚粮食行业相关数据,包括:粮库数据、市场数据、流通数据、政策信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分析、挖掘数据深层次的价值为行业管理服务。随着粮安工程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持续推进,过去分散在各个企业的“信息孤岛”,又将转变成以省为一体的大“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将分散的数据汇集成全行业的信息资源,省级粮食管理平台的建设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资源汇聚的机遇,是粮食行业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必经之路。

3“智慧粮仓”成发展方向

3.1实时性要求

管理平台应能够实时掌握省级平台的各类业务系统、监管范围内的粮库系统等各类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监测数据、视频信息等相关数据,并能够根据国家粮食管理平台等系统的需要,提供相关数据服务,确保粮食数据的实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2资源共享要求

管理平台具备开放的能力,形成围绕省级平台的生态环境,通过有效的授权机制,支持粮食管理部门、粮库、加工厂、物流企业、贸易企业等相关单位根据各自需求二次开发,满足其个性化的应用和数据使用需求。

3.3流程再造要求

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应能够满足贴近实际业务需求的要求,支持迭代开发、迭代升级,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快速上线。通过采用“大平台、微服务、轻应用”的柔性架构模式,在云平台不断积累业务服务和通用服务,满足流程再造要求,避免全盘升级的现象,降低推倒重来的风险。

3.4缩短时空要求

管理平台应能够确保各项数据间逻辑关系天然一致,与粮库系统互联互通、业务数据同步,实现软件一体化。管理部门无需到达粮库现场,就能够通过省级平台直接查看到全省的粮库,看到实时作业数据和实时视频。将目前的线下集中定时监管,改变为日常监管、线上实时监管,实现实时粮食监管的常态化。

3.5运维监控要求

管理平台应实现一站式系统监控和远程运维,能够通过云平台实现对管理平台和粮库系统的运维和监控,满足运维保障高标准的要求。

3.6管理平台定位要求

省、市、县三级粮食行政管理单位共用一套系统软件,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业务情况划分不同的应用权限;省级平台能够为全省涉粮企业(包括:粮库企业、加工企业、应急网点、交易中心和批发市场等)提供系统入口;基于省级大数据中心,建设一个能够覆盖全省粮食业务的管理平台;采用“大平台、微服务、轻应用”的系统架构,打破业务边界,满足流程再造要求,实现弹性化部署,降低运维成本。

总结

粮食管理平台为实现粮食数据资源中心的“一张网”,将建设一个覆盖全省粮食流通各个环节的统一平台,实现粮食业务的统一精细化管理,实现“数据管理中心、决策指挥中心、市场监测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功能涵盖粮食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业务,能够面向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各类涉粮企事业单位、售粮农民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可以和国家粮食管理平台实现两者间的“网通、平台通、数据通”。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波峰.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储粮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开发[D].河南工业大学,2014.

[2]齐玉亮.抢抓新机遇保障水安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J].中国水利,2016(24):49-50.

[3]王博.东北“大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东北之窗,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