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3
/ 2

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探究

王超

武汉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补齐农村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义,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由大国到强国跨越、全面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策略,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问题;策略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1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国情、农情,在新时代下提出的新要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城乡关系变化以及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1.1乡村振兴是打破乡村衰落的必要条件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及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中的集中反映,包含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乡村区位关系、经济学意义上的工业与农业关系、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与农民关系等。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似乎乡村衰落已成为无法跨越的鸿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诸多“乡村病”,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得乡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二三产业。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传统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失根,村民精神文化贫乏,乡村缺乏生气。乡村振兴成效如何可以最直观地体现在“乡村病”的治理效果上,只有乡村现代化才有国家现代化,只有乡村兴盛才能有国家的兴盛,乡村衰落必将成为阻碍国家现代化的瓶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能打破现代化发展必然伴随乡村衰落这一“铁律”。

1.2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关键的任务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挖掘农村潜力和强大后劲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乡村地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必须强调农村、农业、农民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乡村和城镇整体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化同步更要着眼于乡村地区,城乡融合形成良性互动,补齐农村农业的短板,与城镇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

1.3乡村振兴是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一矛盾在乡村表现尤为突出,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发展的差距;不充分体现在农村、农业各方面发展的不充分。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处理好乡村和城镇、人口和流动之间的关系,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要素的双向流动。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2.1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

2.2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收入水平上,更突出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所享受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人居环境上。有些乡村地区甚至没有一条完好的交通道路,道路缺乏照明设施,雨雪天气出行非常不便。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缺乏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及能力滞后,在医疗、教育、人居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相比较严重失衡。许多乡村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育设备,教师文化水平偏低,同时,受待遇及环境的影响,农村教师资源出现严重流失现象,教育跟不上。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

3.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速构建农业的现代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与产业体系,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带动农业由过去只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转变,扎实开展“绿色增效、品牌拓展、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加速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进程,加快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3.2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当下乡村土地改革主要围绕“三块地”展开:农业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一方面,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强调国家所有基础上,保持稳定且长久的土地承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举措无疑为农民群众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吃了一颗“定心丸”,保持现有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助于激发农业的内生力和农民群体对于耕地的积极性,探索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探索合作经营方式盘活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各类集体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优化配置,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3.3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4结语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2]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3.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25-27.

[4]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备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5.

[5]党国英.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依据与实現路径[J].社会发展研究,2018.5.

[6]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

[7]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3.

[8]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