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浅谈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

陈坤陈艳华解锡华董莉赵琳琳

陈坤陈艳华解锡华董莉赵琳琳(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342-02

【摘要】目的讨论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通过护理可以使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焦虑心情平复。预防感染或对感染状况及时进行控制,预防或避免并发症出现。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护理

肱骨干骨折(fractureoftheshaftofthehumerus)是指肱骨髁上与胸大肌止点之间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6%,多见于青壮年。

肱骨干上起胸大肌止点上缘,肱骨外科颈下lcm,至肱骨髁上2cm。上半部分为圆柱形,下半部为扁平状。上部前外侧面三角肌止点,内侧有胸大肌止点,中上1/3段交界处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桡神经紧贴沟内绕行。肱骨滋养动脉自肱骨中段穿入肱骨下行,中下段骨折时,常伤及滋养动脉而影响骨折的愈合。下面将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1护理问题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创伤后出血有关。疼痛:与损伤、牵引有关。有周围组织灌注异常的危险:与神经血管损伤有关。有感染的危险:与损伤有关。躯体移动障碍:与骨折脱位、制动、固定有关。潜在并发症:脂肪栓塞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等。知识缺乏:缺乏康复锻炼知识。焦虑:与担忧骨折预后有关。

2护理目标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舒适感增加。能维持有效的组织灌注。未发生感染或感染得到控制。保证骨折固定效果,患者在允许的限度内保持最大的活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知识。患者焦虑程度减轻。

3护理措施

3.1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3.1.l心理护理肱骨干骨折,特别是伴有桡神经损伤时,患肢伸腕、伸指功能障碍,皮肤感觉减退,患者心理压力大,易产生悲观情绪。应向患者介绍神经损伤修复的特殊性,告知骨折端将按1mm/d的速度由近端向远端生长,治疗周期长,短期内症状改善不明显,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关注患者感觉和运动恢复的微小变化,并以此激励患者,使其看到希望。

3.1.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以利于骨折愈合。

3.1.3体位U形石膏托固定时可平卧,患侧肢体以枕垫起,保持复位的骨折不移动。悬垂石膏固定2周内只能取坐位或半卧位,以维持其下垂牵引作用。但下垂位或过度牵引,易引起骨折端分离,特别是中、下1/3处横行骨折,其远折端血供差,可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需予以注意。

3.1.4皮肤护理桡神经损伤后,引起支配区域皮肤营养改变,使皮肤萎缩干燥,弹性下降,容易受伤,而且损伤后伤口易形成溃疡。预防:①每日用温水擦洗患肢,保持清洁,促进血液循环;②定时变换体位,避免皮肤受压引起压疮;③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3.1.5观察病情①夹板或石膏固定者,观察伤口及患肢的血运情况,如出现患肢青紫、肿胀、剧痛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②伴有桡神经损伤者,应观察其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检查汗腺功能,可了解自主神经恢复情况;③如骨折后远端皮肤苍白、皮温低,且摸不到动脉搏动,在排除夹板、石膏固定过紧的因素外,应考虑有肱动脉损伤的可能;如前臂肿胀严重,皮肤发绀、湿冷,则可能有肱静脉损伤。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1.6功能锻炼

(1)早、中期:骨折固定后立即进行上臂肌肉的早期舒缩活动,可加强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压力,以利于愈合。握拳、腕屈伸及主动耸肩等动作每日3次,并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锻炼方法。

1)肱骨干上1/3段骨折,骨折远端向外上移位。①第8日站立位,上身向健侧侧屈并前倾30o,患肢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支持下,自由下垂10~20秒,做5~10次;②第15日增加肩前后摆动8~20次,做伸肘的静力性收缩练习5~10次,抗阻肌力练习,指屈伸、握拳和腕屈伸练习,前臂旋前、旋后运动;③第22日增加身体上身向患侧侧屈,患肢在三角巾或吊带支持下左右摆动8~20次。

2)肱骨干中1/3段骨折,骨折远端向上、向内移位。①第8日站立位上身向患侧侧屈并前倾约30o,患肢在三角巾或吊带支持下,自由下垂10~20秒,做5~10次;②第15日增加肩前后摆动练习,做屈伸肘的静力性收缩练习5~10次。伴有桡神经损伤者,用弹性牵引装置固定腕关节功能位,用橡皮筋将掌指关节牵拉,进行手指的主动屈曲运动。在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肩、肘关节的运动,健手握住患侧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再屈肘后伸上臂。

3)肱骨干下1/3段身骨折。此型骨折易造成骨折不愈合,更应重视早期锻炼。①第3日患肢三角巾胸前悬吊位,上身向患侧侧屈并前倾约30o做患肢前后、左右摆动各8~20次;②第15日增加旋转肩关节运动,即身体向患侧倾斜,屈肘90o,使上臂与地面垂直,以健手握患侧腕部,作划圆圈动作。双臂上举运动,即两手置于胸前,十指相扣,屈肘45o,用健肢带动患肢,先使肘屈曲120o,双上臂同时上举,再缓慢放回原处。

(2)晚期:去除固定后第1周可进行肩摆动练习,站立位上身向患侧侧屈并略前倾,患肢做前后、左右摆动,垂直轴做绕环运动;第2周用体操棒协助进行肩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练习,并做手爬墙练习,用拉橡皮带做肩屈、伸、内收、外展及肘屈等练习,以充分恢复肩带肌力。

3.2术后护理

3.2.1体位内固定术后,使用外展架固定者,以半卧位为宜。平卧位时,可于患肢下热垫一软枕,使之与身体平行,并减轻肿胀。

3.2.2疼痛的护理①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手术切口疼痛在术后3日内较剧烈,以后逐日递减。组织缺血引起的疼痛,表现为剧烈疼痛且呈进行性,肢体远端有缺血体征。手术3日后,如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或搏动性疼痛,伴皮肤红、肿、热,伤口有脓液渗出或有臭味,则多为继发感染引起。②手术切口疼痛可用镇痛药;缺血性疼痛须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须及时切开减压;发现感染时报告医生处理伤口,并应用有效抗生素。③移动患者时,对损伤部位要重点托扶保护,缓慢移至舒适体位,以免引起或加重疼痛。

3.2.3预防血管痉挛行神经修复和血管重建术后,可能出现血管痉挛。①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严格卧床休息,石膏固定患肢2周;患肢保暖,保持室温25℃左右;不在患肢测量血压;镇痛;禁止吸烟。②1周内应用扩血管、抗凝药,保持血管的扩张状态。③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的变化:检查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反应、肿胀或干瘪、伤口渗血等。

3.2.4功能锻炼。

3.3出院指导

3.3.1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3.3.2体位对桡神经损伤后行外固定者,应确保外固定的稳定,以保持神经断端于松弛状态有利于恢复。

3.3.3药物对伴有神经损伤者,遵医嘱口服营养神经药物。

3.3.4继续进行功能锻炼,防止肩、肘关节僵硬或强直而影响患肢功能。骨折4周内,严禁做上臂旋活动。

3.3.5复查指征及时间U形石膏固定的患者,在肿胀消退后,石膏固定会松动,应复诊;悬吊石膏固定2周后,更换长臂石膏托,继续维持固定6周左石。伴桡神经损伤者,定期复查肌电图,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时丽娜,刘文华,刘晓云.微创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78例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16期.

[2]陈黎娟,林海滨.复杂性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的康复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