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全建明

绥化市第一医院1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各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4年4月于我院确诊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14例,随机将21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0%,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6.64,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时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属于机体慢性化脓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为粘液纤毛系统受损,细菌的感染或不良反应等引起的黏膜肿胀[1]。而慢性鼻窦炎久治不愈时会刺激下造成鼻粘膜极度水肿,在受到重力下垂形成鼻息肉,鼻息肉是长在鼻腔中部和筛窦区域,呈淡红色或淡白色、半透明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变严重时,可扩散并侵犯邻近组织引起相应组织病理学变化,诱发骨髓炎,甚至导致败血症或导致患者死亡[2]。因此,早期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具有创面小,操作精细,手术彻底等优点。本文对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4月于我院确诊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14例,Ⅰ型75例(1期27例,2期33例,3期15例),Ⅱ型78例(1期21例,2期36例,3期21例),Ⅲ型61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7例。研究组男57例,女50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1.2±5.6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0.8)年;对照组男56例,女51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1.6±5.3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0.8)年。两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临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标准,患者全部经正规系统药物治疗,效果较差[3]。排除标准:牙源性鼻窦炎,原发性心脑血管、肾、肝等器官部位严重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者;CT或MRI检查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具体实施方式如下: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常规阿托品及立止血,以抑制体液的分泌。严密监测其手术过程中血压,局麻患者在鼻腔载膜上进行表面麻醉加局麻与强化基础麻醉。头向上抬高约30°,以上唇齿龈沟交界处作为切口,进入鼻腔暴露鼻窦,依次切除中鼻甲后部、蝶筛前壁,开放筛窦、额窦口,观察上额窦口粘膜,切除病变组织,开放上颌窦口[4]。对上颌窦采用生理盐水加微量地塞米松进行冲洗,随后采用涂有红霉素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研究组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具体实施方式如下: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常规阿托品及立止血,以抑制体液的分泌。全麻患者插管麻醉,严密监测其手术过程中血压,局麻患者在鼻腔载膜上进行表面麻醉加局麻与强化基础麻醉。依据患者体质和病变范围选择麻醉方式,头向上抬高约30°,麻醉后进行鼻内镜手术。监测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心电,采用30°内镜,切除鼻息肉及钩突后,清除切除筛泡,额隐窝及后组筛窦,并进行上颌窦开放术以充分开放窦口。手术应尽量保留中鼻甲,对严重或广泛病变的中鼻甲行部分切除术。同时矫正并发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术毕,清除鼻腔,中鼻道及窦腔内分泌物及积血。对上颌窦采用生理盐水加微量地塞米松进行冲洗,随后采用涂有红霉素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术后48h取出鼻腔内纱条,采用1%麻黄素收敛鼻腔黏膜。术后每周清除鼻腔内肉芽组织及囊泡1次,持续3个月。术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鼻内镜检查,持续1年。

1.3疗效判定患者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其中治愈患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鼻腔钻膜上皮化良好,窦口恢复良好,鼻道内无积脓;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有轻度充血肿胀,有少量肩肉芽或肥厚组织生成,鼻道有少许分泌物;无效患者治疗后慢性鼻窦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鼻内镜检查结果无变化或加重。其中总有效率=[(治愈+有效)/n]*100%。此外,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患者治愈8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79%,对照组治愈74例,有效7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5.70%,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6.64,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0.7±7.8min、13.7±4.3ml、2.9±1.1d,对照组分别为75.6±5.2min、27.5±2.3ml、6.2±2.5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为粘液纤毛系统受损,细菌的感染或不良反应等引起的黏膜肿胀。鼻息肉时男性鼻窦炎中较为严重的疾病,其余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例如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组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绝大多数鼻息肉组织则以大量嗜酸粒细胞(EOS)浸润为其主要特征[5]。目前,医学理论认为鼻息肉是慢性鼻窦炎长期刺激导致鼻粘膜极度水肿,在受到重力下垂所形的。该病病因复杂性术后交易复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具有创面小、操作精细、手术彻底等优点。鼻内镜手术可将鼻腔内病变区域充分暴露,方便手术处理,此外还能对鼻腔解剖变异进行矫正处理,良好的恢复鼻窦鼻腔的通气及引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诸多临床实践证明,完全切除钩突,上颌窦口及中鼻甲的良好处理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0%,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6.64,P<0.05),表明鼻内镜术与常规手术相比,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手术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锦龙.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其预防复发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7):1175-1175,1177.

[2]游德龙,游全贵.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4):4585-4586.

[3]陈岩.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4):60-61.

[4]张海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6):501-502

[5]郑文雄.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12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