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矫治对牙弓及基骨弓宽度影响的文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拔牙矫治对牙弓及基骨弓宽度影响的文献分析

罗彩云

罗彩云(福建省三明军分区卫生所365000)

【摘要】目的评价正畸拔牙矫治对牙弓及基骨弓宽度影响,探讨拔牙矫治后牙弓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医学资料数据库(CMB)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获得拔除44+44正畸治疗病例的模型测量研究论著,并进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有8篇,都为近年来的文章,对于基骨弓宽度变化一致,但对于牙弓宽度变化不一致。结论目前国内模型测量研究大都采用游标卡尺和分规人工测量的方法,检测精度不高。

【关键词】拔牙矫治牙弓测量正畸治疗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117-02

不同的矫治方法,矫治后牙弓的变化不同。近年来,对于拔牙后矫治的模型测量的文章越来越多,测量的方式和分析内容逐渐丰富,但对于矫治后牙弓及基骨弓的宽度变化尚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的文献,并总结归纳,试图寻找原因。

1材料及方法

1.1资料收集

从中国医学资料数据库(CMB)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检索,主题词为“拔牙”“牙颌模型”“测量”并用AND与“正畸治疗”连接,手工翻阅所获得的论著。

1.2纳入标准

1拔44+44的正畸病例

2较完善的牙颌模型测量

3矫治后均能达到个别正常颌标致

4排除使用扩弓及正颌外科治疗病

1.3评价内容

拔除44+44后上下颌前,中,后段牙弓及基骨弓宽度的变化,分为显著性差异和无显著性差异,并尽可能用MATA分析,以便为临床提供经验。

2结果如下

2.1根据以上两个数据库收录的资料,共查得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其中8篇有较完整的统计资料。

表1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比较

2.2各文献对治疗前后基骨宽度的变化一致,对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变化结论不一致,因文献少,无法进行MATA分析。

3讨论

1922年simon报告了牙颌模型分析法后,牙颌模型的测量分析便成为口腔正畸临床诊断,治疗设计和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记录患者牙颌情况的记存模型上牙,牙排列,牙弓及颌关系的观察,测量,分析,有助于对错颌的诊断及矫治设计,并可用治疗前后模型进行疗效评估。牙颌模型的测量方法有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等,纵观近几年来的文献大多采用游标卡尺和分规手工测量的方法。该方法费时费力,精度不高。如牙冠形状不好时,牙尖点位置无法确定或中央窝位置无法确定。有一篇就采用了测量两侧尖牙牙冠最突点的距离作为牙弓前段宽度以减少测量的人为误差。另一点是选取的病例不当,同样拔除四个双尖牙的病例,但治疗的目的不同,有的是解除前牙拥挤,有的是内收前牙,牙弓宽度的改变不一样。治疗后达到个别正常颌的标准对结果也有影响。

1)结果显示:基骨宽度检测结果一致,均认为安氏二类一分类病例拔44+44矫治后有显著性变化,但细观察内容上有不一致,目的是找出一点定位准确明了,重复性好且治疗前后均能找到位置相对恒定,减小误差。上颌基骨宽度变化认为①矫治前患者多伴有尖牙唇向低位错颌而矫治后尖牙被排入牙列的正常位置,所以矫治前该处基骨宽度测量值偏大而矫治后测量值变小,造成差异的显著性。②由于第一双尖牙在拔除时,牙槽骨有一定程度损伤,使得牙槽骨有所吸收,因而造成测量值变小,造成差异的显著性。

下颌宽度在矫治后变小,认为是由于后牙前移造成测量标志点的改变,而下颌骨前部宽度比后部窄,导致测量值偏小,差异有显著性。测量结果不能反映矫治前后相同部位基骨是否变化。测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尖牙无变化,基骨宽度减小,可能是直丝弓矫治器托槽上的预成角度的作用引起的。在ANGLEⅡ1分类病例下,由于下颌发育不良或相发育对上颌发育过度的代偿作用,下前牙唇倾的趋势而磨牙有舌向倾斜的趋势。矫治后,尖牙竖直(冠舌向移动,根颊向移动),使相应的基骨宽度增大,而磨牙竖直(冠颊向移动,根舌向移动)使相应的基骨减小。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所查论文有几个问题:①统计学上,样本量少,没有进行样本量的估计,即因样本量少造成抽样误差。②选取的样本可能不太恰当,应加以细分。③即使达到个别正常颌,但牙的转距不同,也能影响定点的测量。④对测量点的定位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制约着测量的准确性。因此,目前国内对模型测量的精度不高。

4总结与展望

牙合模型的测量分析在正畸临床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于正畸研究中,更为精确的测量方法将用于牙合模型的测量,为正畸临床提供更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萍牙合模型测量分析及方法研究进展,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10,(5).

[2]傅真,冯维佳,王勇,等.蒙古族正常合青少年牙,牙弓,基骨的测量「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2,18(5):499-451.

[3]周银凤,郑军正畸后牙弓形态变化的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14.2.

[4]缪耀强,王传贵等.159例矫治前后牙弓测量结果分析.广东牙病防治1999年第七卷第二期.

[5]王红梅,刘郁,拔牙矫治前后的牙合模型测量研究.北京口腔医学1999.7.3.

[6]徐建芳,崔建文,安氏Π类1分类矫治前后的模型分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4.

[7]费敏,黄吉娜.拔4颗第一双尖牙矫治后牙合变化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3,15,8.

[8]吕超贤,王晓霞,孙莹玉.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影响的研究,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18.4.

[9]金雪梅,吴军,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影响,口腔医学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