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理论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头针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理论探讨

凌云

凌云(四川绵阳科学城医院理疗科四川绵阳621900)

【摘要】头针因其在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的特殊疗效备受临床针灸医生的亲睐,其作用机理亦受到普遍关注。患侧肢体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一,过高的肌张力直接影响病人的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痉挛状态伴有疼痛还影响病人睡眠,情绪及精神心理状态[1]。因此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中风恢复期治疗的主要内容及难题。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头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较体针疗效明显[16-17]。

【关键词】头针中风肢体痉挛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62-02

头针取穴:

顶中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7-14]。

理论依据:

1.中医:传统医学认为:痉挛属于中医“筋病”、“痉证”范畴,中风后所致的肢体痉挛则属中医“中风”、“卒中”的范畴[2],病位在脑,反映在筋脉。其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大多由于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心火爆盛,又为精神因素或劳累等诱发,气血并走于上[3],瘀血痰浊横窜经络,脑脉痹阻,蒙闭神窍,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肢体失用。风痰瘀血阻脉闭窍是其基本病机[4]。头穴治疗中风古已有之,运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最早见于《内经》,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难经》记载:“人头者,诸阳之会也。”《千金要方》:“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风府”[9]。中医的经络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其余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3]。中风肢体痉挛,病虽在肢节,病源实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4],诸髓者皆属于脑。基于此,针刺治疗中风应强调头皮针选穴的重要性[7]。通过头针,调节经气,经气通畅,又可调节肾气肾精,使肾生之髓,源源不断地上注于脑,髓海充,则元神功能易于恢复[8]。治疗所取头部穴线均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这几穴线所形成的穴区其经脉从头至足纵贯全身,具有统调一身阳气,开窍醒脑,调神通络的功能[11]。使筋脉自柔,并可补泻经气,调整阴阳,使阴阳协调,经气回流,促进偏枯恢复[18]。

2.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持续的不随意收缩,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5]。脑卒中后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失调,使а运动神经元和г运动神经元相互抑制,相互作用失调,造成г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使中枢性运动抑制作用减弱[6],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脊髓中枢处于抑制释放状态而引起上肢屈肌比伸肌张力高,下肢伸肌比屈肌张力增高[5]。肢体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会影响分离运动的出现,使运动机能的恢复受阻。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运动区是主要刺激区。能引起神经生理功能的改变,从而加速脑组织与患肢功能的恢复。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头针有双向调节作用,故而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均适用,能够防治缺血半暗带血管痉挛和血管内凝血,避免梗死范围扩大达到病损部微循环侧枝重建,血供复通的治疗效果[14][15][20]。很多学者从血液流变学,脑电图,甲皱微循环,肌电图,及血液生化等方面探讨头针治疗中风的机理,初步证实其在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7][13],降低血液粘度,增强中枢外周神经传导功能等方面的作用[10][16]。据有关资料报道,脑血管病人头针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纤维蛋白原,血清MDA,GSH-PX,脂质过氧化物,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8],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19]检查均有明显改善。从而改善血管弹性及脑组织的血供,并调节血脂代谢,保护中风后神经元的损伤,减轻脑电活动的抑制和促进脑电活动恢复。从而加速解除瘫痪肢体的痉挛状态,促进随意运动功能的恢复[12][18]。

问题与展望:

针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目前临床多采用头针及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但对很多患者其疗效尚不明显。因此,适当辅以肌松药是目前临床医师针对张力过高,影响康复训练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米建平.透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4,24(1):11-13.

[2]郭志玲.祛痰逐瘀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36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57-58.

[3]童登禄.头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偏瘫86例.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53.

[4]秦有学.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失语症79例.陕西中医,2007,28(2)198.

[5]郭泽新,汪润生.分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68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5,(5)7-8.

[6]邢晓红,田泽丽.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疗效分析.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8)512.

[7]苏尔亮.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105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03,19(3:27-28.

[8]陈燕琴.头皮针与体针配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45.

[9]周云.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144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5):351.

[10]周建伟,肖鸣,头针疗法在中风临床中的应用.中国针灸,1999,(10):635-637.

[11]杨秋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89-490.

[12]刘进先.头针治疗脑血管疾病10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1,10(4):8.

[13]韩舰华.头皮针对急性缺血中风TCD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21-22.

[14]王国书,俞昌德.颅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35例.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12-13.

[15]唐强,冯军.头穴透刺不同捻转时间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体感诱发电位研究.中国针灸,1996(4):1-4.

[16]李虹,侯中伟.头针体针及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230例的疗效比较.针刺研究,2006,31(3):169-172.

[17]罗仁浩.头针体针及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223例的疗效比较.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3).

[18]王萍.头针治疗中风200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54-55.

[19]张红星,周利,张唐法.头针治疗脑卒中对相关血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9-11.

[20]王秀丽.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头皮针治疗中风后遗症35例.内蒙古中医药,2003(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