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

李慧芳

江苏盐城市伍佑中学李慧芳

《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终于那王小玉半低着头出来了,却并不开口唱,只是“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真真叫绝了!!!正如白居易诗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王小玉不但说书一级棒,而且相当懂得开场艺术,这一全方位目光扫描,已将所有听众征服,好的开头便等于成功了一半,更何况她身怀绝技呢?我们何不借鉴王小玉的成功经验呢?

在教学中如何化腐朽(平淡的课堂)为神奇,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在运用苏教版语文新教材第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用形式多样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作者先行

在上《想北平》时,笔者先介绍了老舍40岁时写的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老舍先生的一篇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多为名家手笔,作者中不乏光耀文坛的巨匠,初露头角的新秀,也有曾为人类,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其中的优秀者其探求人生真谛及真理的勇气,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景仰。教师在授课之初,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问题冲突

在上《我的五样》之前,笔者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带着一只老虎、一只孔雀、一只猴子、一只狗和一只大象要穿越一片荆棘的森林,因为生存条件的限制你将不得不将它们一一舍弃。到了森林的另一面,你带出来的动物只剩下最后一只,但你最终也必须将它舍弃,现在问你在穿越森林的过程中,将它们分别舍弃的先后顺序,并谈谈舍弃的理由。

其实笔者选择的这个问题中,每一样事物都有它们的象征性意义,一片荆再棘的森林代表人生存的环境,而穿越森林则是人一生的历程,在人生历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活问题,当有些问题是不能避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这些事物做出决择和取舍,例如金钱和权势,父母,儿女,朋友,还有爱情等等,而它们的象征体依次分别是别是老虎,大象,猴子,狗,还有孔雀。

笔者觉得,采取寓意深刻,形式轻松的问题导入,学生便能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阅读课文,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故事诱导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采用“曲径通幽”、“欲擒故纵”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法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学习《劝学》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各国都拿出了最能代表本国的美酒参展,其中,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赛。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酿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拿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是从前三者呈献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呈现在人们面前说:诸位,这就是美式美酒--鸡尾酒。善于学习,博取众长,这就是美国民族的优点。这也是美国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的原因。当然,这是虚构的故事,但它和一千多年前荀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前进”。

四、谜语开门

谜语能开启学生的智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等有重要的作用。在上《师说》时,笔者先设计了一道简单的谜语题:按下列提示猜一个人【文圣】【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祭十二郎文】【业精于勤荒于嬉】。

文言文教学原本较枯燥,谜语教学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维性熔于一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多种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联想、推理、判断、归纳,最终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名言造情

上《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时,笔者提前准备了一些名言警句,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如:我们都知道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书的。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皮罗果夫也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书又好比是源泉,是船只,是顾问……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六、音乐蓄势

巧用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的作用,让学生克服隋性,消除疲劳,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上《乡土情结》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曲满文军的《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

七、已知激趣

在学习现代诗《相信未来》时,笔者吟诵了一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接着问同学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们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齐答:《相信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首诗既运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又营造了诗意的氛围,为后面的诗歌教学创设了非常自然的教学情境。

八、成语导路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很多成语往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我们在日常口语和各类写作中都要用到成语,而且成语运用已成为近年来高考的一项必设内容。而许多成语的出处,恰恰就在我们所学的课文或于之相关的文章中。所以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导入课文,可以使学生不仅感到新颖别致,而且容易牢记这些成语。

上《诗经·采薇》,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同学们都很熟悉的成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闻其身,不闻其人,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知其一,莫知其二。然后请学生利用工具书解释这五个成语,并说出它们的出处。这样顺势将他们引入《诗经·采薇》一课的学习。

总之,笔者觉得语文教师应该做个很好的“导”师,在导语设计上下番功夫,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其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魅力和诗意,为语文学习创造独有的意境,收到王小玉那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层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