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杜胜勇

杜胜勇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中医院四川绵阳621100)

【摘要】目的:对比腹部X线平片和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9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腹部X线平片,给予观察组CT诊断,比较两组诊断准确性。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部X线平片相比,CT诊断肠梗阻准确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X线平片;CT诊断;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80-02

肠梗阻是指包括小肠、结肠在内的肠道不通畅,急性肠梗阻是急诊科室比较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比较高;合并肠绞窄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的肠梗阻患者[1]。该疾病诊断较为复杂,需明确梗阻程度、所在部位、发病原因和性质等,腹部X线平片和CT是现阶段比较结果的肠梗阻诊断方式。为探讨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我院对收治的肠梗阻患者分别实施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9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68岁,平均(46.5±1.2)岁,病程2.5~30d,平均(16.4±1.8)d;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4~69岁,平均(46.2±1.4)岁,病程1.8~32d,平均(15.9±1.6)d。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自愿参与。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式

对照组采用腹部X线平片,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X机,DR型号:6EDR-F。给予患者X线卧位和立位拍片,范围为膈顶到耻骨联合;必要时可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腹部肠腔积液、积气,是否有气体征象存在梗阻远端。给予观察组螺旋CT扫描,CT型号:OptimaCT680Professional选用32层螺旋扫描机,电压设为120kV,电流为180mA,以5mm为层距和层厚,扫描至病变部位时,将层厚减少至3mm,间隔变为2.5mm。扫描范围同对照组,扫描期间用碘海醇为造影剂以增强扫描效果,经肘静脉高压注入,流速为3mL/s,获取患者造影剂注入后不同阶段诊断图像,将所得检查结果送至3D工作站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等方式观察评判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两组肠梗阻诊断准确率。诊断标准[2]:腹部X线平片梗阻上段肠管扩张积气时气液平面不一致;CT诊断标准小肠梗阻表现为小肠扩张明显,内径宽度超过2.5cm,结肠梗阻:结肠明显扩张,内径宽度超过6cm或结肠近端扩张现象明显。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诊断准确率用百分数表示(%)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确诊33例,诊断准确率为73.3%,观察组确诊42例,诊断准确率为93.3%,比较两组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P=0.10)。

3.讨论

肠梗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引发该疾病的原因有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种,前者包括肠道外压迫,肠管病变和肠道内部阻塞,非机械性病变包括肠段神经节缺、麻痹性肠梗阻、血管闭塞等。一旦不及时处理肠梗阻症状很可能演变为肠坏死,死亡率较高。

腹部X线平片诊断应用广泛,操作简便、成本低,是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齐全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首选诊断方式。然而,该诊断方式分辨率差,无法准确判断错综复杂的腹部组织,不仅如此,诊断医生无法从有限的腹部平片中获得足够的信息,如梗阻部位、原因、肠壁供血情况等。如此一来,诊断准确率明显下降,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也不利于预后顺利开展。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和诊断方式的改进,CT诊断方式逐渐在临床被推广使用。它能够检查人体部位,灵敏度和准确性都比较高。相比于X线诊断,它既能准确显示病灶所在位置,也能显示病灶大小和形态。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多层次等优势[3]。CT诊断能够准确显示肠系膜、肠壁增厚、腹腔间隙的病变情况,诊断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体位,无需调整;CT扫描范围应包括腹腔全部内容,全面观察比较,确定发病原因。使用碘海醇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判断肠道缺血坏死情况,强化减弱或强化异常表明患者存在肠缺血症状,无强化表现时证明为肠坏死。

远端肠管萎陷程度和残留的气体液体量是CT诊断肠梗阻的依据,经CT诊断可见部分肠梗阻患者有气体或液体存在[4]。不同原因所致肠梗阻CT诊断表现不同:麻痹性肠梗阻肠管无器质性病变;肿瘤性肠梗阻以“移行带”截断和狭窄等,偏心不规则增厚,肠壁形成局限,局部淋巴肿大;梗阻部位肠壁光滑,或临近肠腔、邻近肠系膜变形,部分患者可见肠条粘连。通常情况下,无肠壁外病变或“移行带”周围无明确肠壁时,可考虑为粘连性梗阻。

与其他类型肠梗阻相比,绞窄性肠梗阻预后较差,必须及时诊断确定治疗方案。CT征象越明显,表明出现肠梗阻的可能性越大。

宁爱东研究发现[5],观察组确诊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明显。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3.3%,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CT诊断可明显提高肠梗阻确诊率。

综上所述,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都能用于肠梗阻诊断,但后者能够明显提高确诊率,有利于判断病变部位和病因,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亢晓冬.结肠癌合并肠梗阻98例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6):870-871.

[2]李长海.CT与腹部X线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6):1108-1108.

[3]刘爱林.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2):14-15.

[4]柴海洋,马卫卫.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价值对比[J].影像技术,2017,29(1):35-37.

[5]宁爱东.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