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临证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中药应用临证辨析

王洪勇

千百年来,中药对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保障人的身心健康起了重大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其药味甚多,功效复杂,在使用过程中,常有混淆。古往今来,记载甚多,某些常用中药药名相近相似,更有张冠李戴互相替代。不时有报道,贻误病情引起众多不良反应,甚者伤害性命。本人根据临床现状,择其药名相似相近者,予以辨析,仅供同道者参考体会。

茯苓土茯苓

均为甘淡平,除湿。主要用于水湿停滞所致消肿,小便不利,淋证等。

茯苓:健脾补中,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中虚胀满,食少,便溏,宁心安神。用治心悸失眠,多梦等。为利水消肿之要药,治寒热虚实各种消肿。

土茯苓:清热解毒,治痈疮红肿溃烂,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等,能解梅毒,汞中毒,为治梅毒要药。

茯苓:既扶正,又祛邪,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能补能泻。标本兼顾。

土茯苓:纯为祛邪,解毒作用较茯苓强。

柴胡银柴胡

均属寒凉,能清热。

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清解表热。用于外感风热之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尤多用于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恶,目眩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肝气郁滞所致胸胁胀满,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气短,脏器下移等。

银柴胡甘,微寒。善消疳积,退虚热,退热而不苦泄,理阳而不升腾,为退虚热之常用药。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等。

柴胡主入气分,具升散之性,偏于发散,主用退实热。

银柴胡主入血分,具凉血之功,偏消疳积,专于退虚热。

黄连胡黄连

均苦寒,清热燥湿解毒

黄连泻火力强,尤以清泻心胃之火见长,善于治热病高热神昏烦燥,汗出,口渴,身热,胃火盛,胃热呕吐及牙龈肿痛,心火内炽迫血妄行之衄血,吐血。清肝热,用于肝经火盛,暴发火眼等级,外用煎水洗眼效果较好,热毒疮疡更常用。

胡黄连与黄连同功,唯沉降之性尤逊,主清导大焦湿热,用于阴虚骨蒸潮热,可消疳积发热。清热燥湿不及黄连。

黄连主入气分兼入血分,清心火泻胃火,为泻火解毒要药。

胡黄连主入血分,尤善除肠胃湿热,为退虚热泻湿热峻药。

党参明党参

均甘味,补益

党参,主补脾肺气,用于气虚所致倦怠乏力,气急喘促,脾虚食少,久泻脱肛,乏力,头晕心悸等;生津用于热伤气津之口渴。

明党参具养阴之功,养阴和胃,润胃化痰,平肝。用于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咽干,口燥,食少,呕恶,还清肝降火,治阴虚阳亢,眩晕,头痛,目赤等。

党参为补气专药,补脾而不燥,滋胃而不湿,润肺而不凉,鼓舞清阳,补益中气,无刚燥之弊。

明党参,为专用补阴,以清润肺胃大湿止咳,止呕之功。

桃仁胡桃仁

均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桃仁,以活血化瘀见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瘀经闭,痛经。亦常用于气血壅滞所致的体内痈肿,还能降肺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胡桃仁(即核桃仁),以补肾助阳为主,其作用平和,常用于脾肾虚咳证,用于腰痛,两足痿弱,小便频数等,多作补肾强腰膝的辅助之品。

桃仁主入血分,善泄血滞,祛瘀力强,重在祛邪。

胡桃仁主入气分,专于补益,补肺肾,专于扶正。

大黄土大黄

苦寒,清热解毒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其泻火通便力强,对于实热便秘,积滞泻痢,腹部胀痛,痞硬拒按等尤为善长。清热解毒用于心胃火毒迫血妄行之大热烦扰,吐衄发斑,口渴生疮,咽干目赤,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腹痛,湿热黄疸,另研末以水醋调糊,可外用于烫伤,热毒疮疡。

土大黄,清热凉血,解毒杀虫,泄热通便,多外用治疮痈肿毒,顽癣疥疮,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出血,过敏性紫癜有良效。

大黄主入气分,血分,以清泻为功。

土大黄多外用,以疗皮肤之疾。

木香青木香

行气止痛

木香,善行脾胃气滞,用于脾胃虚弱兼有气滞之饮食不化,脘腹痞肉疼痛等;亦用于泻痢,里急后重之证,生用行气止痛,煨用治泄痢。

青木香,行气疏肝,和中止痛,用于肝胃气滞之胸胁胀痛,脘腹疼痛,解毒辟秽,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之泻痢腹痛,亦治痔疮肿毒,毒蛇咬伤。

木香,主入脾胃,脾胃气滞有寒者用之最宜,行气醒脾而化湿,力量较强。

青木香,主入肝胃,肝胃气滞兼热者用之最宜,行气解毒而除湿,力量稍弱。

主要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981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978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