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咨询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团体咨询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张佩

张佩(郑州市回民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的: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方法:选取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高中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参加活动的学生作两次测试。结果:团体咨询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变人格弱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结论:团体咨询有效改善了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关系团体咨询心理健康

引言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广泛的社会关系,其要素包括对人公正客观的态度,学会与别人交往,提高敏感性等。由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中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调查中,36%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团体咨询也叫小组辅导,是根据来访者问题的相似性,将其组成一组,在团体指导者的指导下激发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解决团体成员共有的发展性问题或治疗其心理障碍[2]。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郑州市回民中学的高中学生为咨询对象,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人际关系小组,以初次面谈和SCL-90、EPQ量表进行筛选。实际参加人员为6名,男生2名,女生4名。

(二)团体咨询的过程

1.初始阶段:在团体咨询前向参加者介绍团体咨询的性质、目标与内容。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3]、EPQ艾森克人格问卷[4]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前期测试。

2.进行阶段:活动进行5次,每周两次每次1~1.5小时。第一次:以循环介绍、滑稽体操、互相模仿等活动轻松相识,建立团体人际气氛;第二次:自信心训练及注视训练,同时用问与答的形式,帮助成员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第三次:体验信任,让成员分享高台体验的感觉,提高对人际关系的信任程度;第四次:主题是“理解与沟通”,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如何从他人的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理解他人;第五次:主题为“把心留住”,鼓励成员把在团体中的改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3.结束阶段:实施后期测试。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感受。

(三)团体咨询过程的评价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是以Derogatis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1978)为基础,包含90个项目,分为5级评分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根据量表协作组研究体会,该量表效度好,能反映各类疾病的特点,已较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

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4]: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教授艾森克(EysenckH..J)编制的有关个性的测量方法。是操作简单而且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一种人格测量表。采用是、否的评分方式评估人格的三个维度,这是目前我国应用很广的人格问卷。EPQ目前广泛用于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80年引进我国经过有关专家的修定后建立了中国常模。

3.实施量表所得结果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处理(t检验),对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二、结果

(一)SCL-90症状自评量表前测后测比较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前测后测结果表明,小组成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方面的得分差异极显著或有显著差异;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偏执方面的得分低于训练前,但未达显著水平。

(二)EPQ量表测试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EPQ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前后测结果差异不显著,但各项的前后得分有差别。团体成员的内外向得分提高,表明外向性有所提高;情绪稳定性得分有所降低,表明成员的情绪稳定性提高;焦虑水平有所降低;情绪状态趋于稳定、平稳。

(三)团体咨询前后组员人际交往状况及感受的比较

经过观察访谈感觉到小组成员普遍较以前活泼开朗,与人交往较以往主动、大胆。主要表现在团体咨询活动前,成员在与组织者谈话时不敢正视谈话人的眼睛,眼神迷离躲闪,表情恐慌不自然,常伴有抠指甲等小动作。活动结束后,成员情况有明显改善,注视谈话者面部的时间明显增长,小动作有所减少甚至消失,谈话声音较之以前更加洪亮有力,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与人谈话的技巧及自信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讨论

(一)两项测试前后差异结果带来的思考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前测后测结果表明,小组成员在人际关系敏感方面的得分差异极显著,抑郁、敌对、精神病性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偏执方面的得分差异虽未达显著水平但也低于训练前。EPQ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前后测结果差异不显著,但各项的前后得分有差别。团体成员的内外向得分提高,表明外向性有所提高;情绪稳定性得分有所降低,表明成员的情绪稳定性提高;焦虑水平有所降低;情绪状态趋于稳定、平稳。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团体咨询在提高成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人格弱点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团体指导者与团体成员间良好的咨询关系和良好的团体基调的设定,是影响活动成功的关键

指导者在面临小组成员时,其言行举止都要体现出对每一个成员平等、友好、积极的关注,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在指导者的眼中看到对自己的尊重和鼓励[6]。人本主义治疗原理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强调“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7]”。

(三)团体咨询适用于学校咨询,可以在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团体咨询每次可以接受6~15人左右,较之与个别咨询来说,大大增加了咨询的人数,节约了咨询的时间和人力,符合经济的原则[1]。参与者成员之间能透过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达到改变自己的认知与行为的目的。故这种形式的咨询适用于学校咨询。

(四)对研究方法的讨论与补充

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有些人可能并不适合某个团体或组织所提供的团体咨询。在选择团体成员的过程中,组织者应谨遵Gazda的告诫:团体中的个体至少在某些问题上能与其他成员融为一体,有共同的语言。[8]

Corey指出,就短期的团体咨询而言,“追踪”课程应在咨询结束后的三个月左右进行。他认为此时成员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团体成员在团体咨询结束后意识到他们会在追踪回访再度相见时,他们会在团体咨询后继续推进自己的目标。[8]

四、结论

(一)针对人际关系问题开展的团体咨询有效改善了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团体咨询有效提升了成员的自信心水平,使其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达到了改变成员本身的认知与行为的目的。

(三)团体咨询适用于学校咨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献敏,江风兰.关于专科学校团体咨询问题的思考[J].南昌商专学报.2003(2):49-50;

[2]樊富珉编.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