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美舒利西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尼美舒利西药研究

王智赵禾青

王智赵禾青(黑龙江省竞泽医药有限公司150000)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144-02

【摘要】目的讨论尼美舒利西药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本品高度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COX2)的活性,强烈的对抗组织炎症。

【关键词】尼美舒利西药

1.其他名称

美舒宁,尼蒙舒,Mesulid。

2.性状

白色结晶或结晶体性粉末。

3.药理作用

本品高度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COX2)的活性,强烈的对抗组织炎症。大鼠实验证实,本品经胃和直肠给药,对酵母菌所诱发的发热有强大解热作用,且强于布洛芬、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和直肠给药退热作用的ED50分别比对乙酰氨基酚强200倍和60倍;口服解热持续时间比对乙酰氨基酚长3倍;其镇痛作用强而持久,为阿司匹林的25倍,丙氧芬的5倍。

本品还具有对抗过敏作用,抑制体内组胺的释放,强力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抑制蛋白酶(如弹性蛋白酶、胶蛋白酶)的活性,减少对组织的浸润和水解。可通过抑制金属蛋白酶的合成而减少软骨基质的降解。起效迅速,在有效治疗浓度下作用可持续6-8h。

4.适应证

用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肌腱炎,滑囊炎,腰痛,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发热,偏头痛,乳腺炎,盆腔炎,痛经,中耳炎,咽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牙龈炎,牙周炎,牙痛,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肿瘤痛,手术后痛,外伤后炎症。

5.不良反应

偶见胃烧灼感、恶心、胃痛、出汗、面部潮红、兴奋过度、失眠、红斑等服用,但多短暂和轻微,极少需要中断治疗。罕见过敏性皮炎、头痛、眩晕等症状。

国外报道,4959例曾接受尼美舒利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者有349例,占病例总数的7.1%,其中因不良反应而停药中止治疗者为52例,例药率为1.1%,结果与安慰剂相似。

6.临床评介

6.1软组织损伤及骨关节炎国外报道,对600例由于运动不当所致的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评价本品的疗效,治疗组口服尼美舒利一日0.1g,连续5d;对照组口服萘普生一日0.75g,疗程同上。结果对减轻水肿和疼痛强度的疗效两组相似,但尼美舒利的胃肠耐受性则优于后者。

6.2风湿性关节炎70例亚急性或慢性关节炎患者口服本品一日0.2-0.6g,连续15-45d。结果9例症状完全消失,26例明显好转,31例临床有效,临床有效率为86%。

另10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本品,每次0.2g,每日2次,连续15d。治疗结果多数患者症状减轻,其中9例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晨间僵直,流感程度,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

6.3术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国外报道,对250例患者进行的双盲、对照试验表明尼美舒利对普通外科手术、口腔科及面部手术、耳鼻喉科及痔切除术后引起的中、重度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能消除术后充血、水肿,并使术后升高的体温下降。其中对口腔科止痛比布洛芬快而强;对面部术后控制炎症方面与萘普生相当或优于萘普生;对耳鼻喉科手术止痛与酮布洛芬同样有效;本品对痔切除术后止痛的有效率为92%,而口服萘普生的有效率为78%。

6.4耳鼻喉科炎症国外报道,940例耳鼻喉炎症者口服尼美舒利一次0.1g,一日2次连续10d。结果体征和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率为76.3%。另一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比较本品一日0.2g与苄达明一日0.15g,连续10d,对50例耳鼻和咽喉炎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结果表明本品能迅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所有疼痛,并使患者的分泌物,水肿、头痛及体温迅速降低,患者痊愈时间较苄达明组迅速,尤其在用药后2-3d时差异显著。

6.5口腔科炎症45例口腔科术后炎症患应用本品治疗,一日0.2g,连续5d。结果患者疼痛和炎症的改善速度明显优于安慰剂,作用的峰值和速度也高于安慰剂。

6.6呼吸道炎症尼美舒利能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由此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降低痰液黏度。另又能抑制组胺的释放,具抗过敏作用,因此可安全地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据对20例不耐受NSAID的成年哮喘患者应用尼美舒利100mg治疗后,既有抗炎又必善痛风功能,且用后耐受良好。

另对18例发热患者进行的双盲、交叉的临床研究证实,口服本品0.1g的退热效果与口服阿司匹林0.5g和安乃近0.5g的效果相当。

7.禁忌证

严重消化道溃疡患者禁用。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严重肾功能障碍者禁用。孕妇及哺乳妇女禁用。对本品过敏者慎用。

8.注意事项

本品与阿司匹林和其他非体抗炎药有交叉反应,对上述药物过敏者尖慎用。严重肾功能障碍(肌酐清除率>30ml/min)者禁用。

9.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可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可能置换其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增加后者血浆中的游离浓度,但尚未见与速尿、华法林、地高辛、茶碱、格列本脲、西咪替丁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