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铅危害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某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铅危害调查分析

陈朝军温俊杰何健飞

陈朝军温俊杰何健飞

(清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清远511515)

【摘要】目的掌握我市小型和微型铅酸蓄电池生产行业铅危害情况,为职业卫生相关部门管理和企业对铅污染的防治,保护工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结合工作场所铅及其化合物浓度的监测和接铅作业人员健康监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混合生产车间、排毒装置设计缺陷、二次扬尘等综合因素造成了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标,但是通过采取一定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接铅作业人员的身体受损情况较轻。结论企业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及时进行改进防护设施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实行“5S”管理和清洁生产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到位,才能有效控制铅危害。

【关键词】蓄电池铅危害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82-02

铅酸蓄电池因其价格低廉、原料易得、制造工艺成熟简单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用途最广泛的蓄电池品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由于电动车和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大量的铅酸电池生产企业逐利而生,又因投资成本少,故小型和微型乡镇企业也投身其中,这些企业往往只顾经济利益,忽视了生产带来的职业卫生问题。据2009、2010、2012年的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报道,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3位的就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病例占报告慢性中毒病例的56.59%、35.22%、18.94%[1]。我市也有不少小型和微型的铅酸蓄电池企业,为了解蓄电池生产企业的铅污染危害状况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我们于2013年选取了一家投产时间较长、对职业卫生管理较为重视、刚委托我中心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小型乡镇企业做调查分析,为职业卫生相关部门管理和企业对铅污染的防治,保护工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某电源有限公司是一家始建于2007年的小型乡镇企业,年产约110万片汽车和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极板,在岗铅作业人员36人。

1.2方法

1.2.1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按GBZ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2]的要求进行。

1.2.2工作场所铅及其化合物浓度的监测根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选择的监测点,对所选的监测点按评价监测的要求连续三天采样,所采样品依据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4]第一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验,结果按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5]判定。

1.2.3职业健康监护按照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6]的要求对全部接铅人员进行在岗职业健康检查,依据GBZ37-2002《职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7]进行判别,其中尿铅依据WS/T18-1996《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8]进行。

1.2.4质量保证本调查所用仪器设备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经计量检定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均经过计量认证资质认可。

2结果

2.1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工艺流程:磨铅粉、铸板→涂板→固化→化成→铡片、磨片→分板、包装。

2.1.2职业卫生现状:企业管理层对职业卫生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在各岗位上配备监督员,制度的执行情况较好;在上岗时对铅作业工人进行相关职业病防治知识宣教,在饮食上采取每日强制饮用排铅奶粉、平衡膳食等促排手段,为工人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多数工人能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工人上班穿工作服,下班淋浴后更换自己的衣服,工作服集中清洗;同时也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作了一些技术改造。但是由于企业建厂时未经“三同时”审查,因此厂房地面粗糙不易清洁,车间布局不符合卫生学要求,所有工序集中在两个敞开式的大生产车间内,采取半人工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设备上设置的排风装置设计上存在缺陷,表现为位置过高、离毒源过远、未覆盖全操作面或风力太小,除尘排毒通风效果不佳。

2.2工作场所铅及其化合物浓度的监测情况:本次调查共在22个监测点采集198份样品,有12个监测点存在铅烟或铅尘浓度超标现象,超标率为54.5%;以手工铡片、手工磨片、铸板岗位尤为严重,其中手工铡片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13~0.36mg/m3,为铅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2.6~7.2倍。

2.3职业健康检查:36名接铅作业人员中3人尿中铅稍偏高,最大值为0.44μmol/L,均无临床症状。

3讨论

私营蓄电池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浓度超标严重常有报道[9],本次调查的私营企业也出现有同样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混合车间的生产方式以及排毒装置设计缺陷所致,在以手工操作为主岗位尤为突出;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车间布局不佳以及地面粗糙不易清洁,叉车运送物料时易洒落铅尘及造成地面的二次扬尘,也是导致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浓度超标的原因。生产企业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及时进行改进防护设施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实行“5S”管理和清洁生产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次调查的企业接铅工人尿铅超标比例很小,程度也很轻,其原因考虑与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比较到位有关,企业采取的岗位监督、职业病防治知识宣教、平衡膳食、配备和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铅对工人的损伤。

预防铅中毒是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和蓄电池行业,特别是小型乡镇蓄电池企业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现有条件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和减轻铅对工人的损害,是企业生存和不断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目前工作的重中之中。

参考文献

[1]关于201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

[2]GBZ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3]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S].

[4]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S].

[5]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6]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7]GBZ37-2002,职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S].

[8]WS/T18-1996,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S].

[9]金玫华,刘弢,张鹏,张传会,张湘江,董亚波,宁丽丰.湖州市蓄电池组装企业职业性铅危害现状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10:1067-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