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 2

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崔岩

崔岩(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121001)

【关键词】护理研究生培养现状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1]。护理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结构中层次最高,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护理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仅10多年的历史,而且人们对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很多人认为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是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因此,如何发展护理研究生教育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研究生成为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1生源与招生条件

目前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来源主要是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少数学校仍招收同等学历者(本专业大专学历且工作满3年以上),但同等学历者在复试时加试有关基础理论课。参加当年全国硕士生入学统一考试,2007年以前设4门课程,其中政治和外语为公共课,所有考生必考,另外2门专业课为护理学基础、西医综合或护理学综合。2007年之后(含2007年)取消了2门专业课,改为英语、政治、西医综合三门。统考过线的学生参加面试,最后综合考虑决定录取对象[2]。

2国内护理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3]。专家认为护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最终应该具备的能力,国家应有统一的具体要求,而目前国内尚未有一个统一而又明确的规定[4]。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6,明确了我国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此条例在总体方向上构架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护理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在具体业务培养目标上有所界定。目前国家尚未颁发统一的规定,国内各护理院校一方面借鉴国外培养目标,一方面尝试适合本院系特点的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例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硕士培养目标为: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仅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而且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完成论文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认为:目前的主要目标是为高等护理教育培养教育工作者[5]。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培养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信息获取能力,具有组织和开展护理教育的能力和较高的护理研究能力,并能够把握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知识[6]。姜安丽等[7]将护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科研型研究生;并根据当前社会护理实践需求培养护理教育者、管理者和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李文慧等[8]指出,国内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培养目标单一。如何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明确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明确区别两种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十分必要。分析各护理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现:我国目前护理硕士培养目标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各院校都充分认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护理专业的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培养目标的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方面,缺乏调研性或试验性研究。

3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既是给研究生提供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为研究生后续的科研课题、论文撰写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课程按照课题研究的需要、能力的培养、自己所欠缺的原则选取。而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大多仍按照医学模式培养,课程体系陈旧,重视医学和护理的基础知识,忽视人文社科知识,未形成突出护理特色的教学体系。课程种类很少,基本上限于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第1年为基础理论,第2年为专业理论学习,第3年为写论文。护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分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和基本一致的护理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同时国内的许多护理院校也通过借鉴国外课程理论专家的新理论、新观点逐渐形成符合本国、本院系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情况下各大院校的护理系构建了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教学或临床实践4部分组成的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依据培养方向完成80h~100h教学实践或半年的临床护理实践。必修课包括哲学、护理理论、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统计学以及专科基础课和实习课等;选修课是本校其他专业硕士水平的课程;在最后1年要完成1篇较高水平的硕士论文。

4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特色不明显虽然很多专家指出,我国护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应逐渐由科研型硕士向临床型硕士拓展,但分析各护理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现我国目前护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各院校都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护理专业的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且对培养目标的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方面,缺乏调研性或试验性研究。单伟颖等[9]提出:①集中全国优势力量,联合开展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护理硕士的培养。②培养目标中应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理念,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体现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及其相关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社区护理等;体现能力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加强循证医学思想的培养。④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调研法或者实验法。

4.2师资缺乏

研究生导师的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10]。现在我国招收护理研究生的院校有30余所,导师虽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够完善。所遴选的部分临床护理硕士导师(下称硕导),临床经验虽丰富但缺乏科研能力,部分护理教育硕导,基础理论知识不够宽泛和扎实,知识面较窄,或外语水平较低,限制了学术视野的拓展;部分导师受过其它专业研究生教育,如临床医学硕士或博士教育,虽指导学生思路较开阔,但不能突出护理特色;同时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导师指导经验也不足。

4.3考评体系不健全国内护理院校对研究生考评的主要方法是学分制,要求研究生在两年到三年内修满三十几个学分,完成一篇综述性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提出整改意见,半年后复考,仍不合格者,建议延期毕业或终止。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如何合理评价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成效,进一步深化我国护理教育改革已成为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1]。

4.4毕业生的去向不乐观从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的是教学、管理等岗位,而选择临床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只占极少部分,这种不合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护理人才的供求矛盾。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对护理研究生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护理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角色功能认识不清。面对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社会需要临床专业服务、教育科研、管理、教育方面的高素质护理人才[12]。

5总结

我国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其发展速度、规模是有目共睹的,取得了重大的成绩。目前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培养类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因素、管理、硕士论文及考评体系等方面还有需明确、加强和规范的地方,尤其是临床实践设置和评价体系方面,尚需规范和完善。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数量的逐渐增加,以往硕士生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就业方式已改变,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3]。各院校应逐步重视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包含临床医疗机构的招生院校,逐步培养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以满足国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另外,需建立和完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需加强院校、导师间的相互协作,科学设置理论和实践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以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其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方丽.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论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3):71272.

[2]朱海利,陈洪华,任小红.我国护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6,20(8A):1983.

[3]潘樊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6.

[4]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4.

[5]丛笑梅,姚景鹏.护理硕士教育与护理硕士的使命[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90-292.

[6]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硕士点[EB/OL].[2004-04-19].http://www.china-nurse.com/bbs.

[7]姜安丽,李树贞,林毅,等.我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70-71.

[8]李文慧,闻春梅,王克芳,等.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13):29231.

[9]单伟颖,安文忠,单伟超,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4B):7422743.

[10]李树贞.提高护理研究生导师素质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0):3.

[11]边巍,陈立明,韩世范.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06,20(5A):1204.

[12]李泽楷.论需求背景转变及护理教育的应对[J].护理研究,2004,18(7A):1130-1131.

[13]尤黎明,颜君,徐俊梅,等.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02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