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思考

梁燕芬

梁燕芬

广东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思考展开了探讨,对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的现状和不足作了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对策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流通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如今网络环境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工作质量,成为了高校图书馆所需要探讨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思考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分析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1.1现状和问题

图书流通工作在图书馆的发展史上占据着悠久的历史空间,以传统的流通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以至创造了现代文明。然而长期以来图书流通工作缺乏突破性的创新变化,被业内人士冠以“传统”的称谓。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创新型社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具有诸多的创新亮点和题材,因而倍受各级领导的重视。因此,传统的图书流通工作作为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最基本的业务项目依然存在。但在职务聘任和实际工作中,真实的现状是,流通岗在岗人员并非都自觉自愿从事流通服务。笔者通过在高校图书馆流通部门多年的工作经历。

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图书馆一切内部工作流程的最终成果,都将体现在为读者服务的满意程度上,是一项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与服务效果的产生成正比的工作。目前,图书流通工作面对着大量的读者群,图书流通量还呈现着上升的趋势,因此认真研究现状,改进和提高图书流通工作的水平,认识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避免在创新的口号下,减弱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质量。

1.2数字化时代图书流通工作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在数字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了重大的变革,数字信息的访问和印本文献的流通同时并存。数字信息越来越收到读者的青睐,也有读者表明网上的信息基本能满足学习需要,甚至不用借书了。我们认为这的确是一种令人鼓舞的想象。从发展的眼光看,数字信息会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它的卓越功能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而作用于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它代表着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2网络环境下图书流通工作的重大变革

2.1数字化书目信息提高了流通环节中图书获取速度和命中率

现代化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流通状态呈现公开的特点,读者通过OPAC系统可清楚获取图书的流通状态。如“在馆”、“正在上架”、“预约到馆”、“停借”、“丢失”、“声明丢失”、“在编”、“委托借出”等等,以及借书后的还书年月日。

2.2有效利用网络预约功能,提高图书流通率

当读者需求某本图书,而此书已全部在外流通时,读者可以预约此书。图书预约功能的实现,使我们对图书的需求状态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预约功能的开通,深得读者的青睐,从开始月预约100余本发展到现在月预约1000余册。在日常借还工作中,对于读者还回的没有预约请求的图书,只要读者有借阅需求,馆员随时为读者办理借出手续及时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不但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也促进了图书流通工作的向前发展。

3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流通工作读者满意度的新设想

3.1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流通服务的前提

图书流通工作位于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第一线,是图书馆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图书流通工作与图书馆其他部门相比较具有特殊性,与数字信息服务也不同是每天接触和面对读者量最多的业务部门,馆员与读者之间接触密切,不仅与书打交道而且与人打交道,除了具备合格的业务技能之外,还要具备与人交流沟通的艺术,具备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馆藏文献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关系着图书馆的形象,因此从事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应是身心俱佳、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馆员除了借还业务之外,还承担着较大的与读者面对面咨询的工作量,应具备良好的修养懂得读者心理,尊重读者权益,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恰当解答和解决读者提出的所有问题,耐心满足每一个读者的需求;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服务技能和流通系统,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图书馆情报学知识,了解图书馆各部门的职能,了解图书在进馆前后的运行机制,及时反馈读者的需求信息,使图书流通工作达到全方位的良性循环。

3.2政策鼓励是激发馆员积极性的保障

研究和制定流通工作的量化指标,形成行业标准,并给予政策性的保证。应考察读者流量、图书流通量、日常咨询量与从事流通工作的馆员数量之间的合理配置。如果馆员数量不足以应付繁重的工作量,必然使读者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馆员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也不能到位,使服务质量打折扣。图书馆为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断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天数,以及实行通借等,常常是开个会,做个决定就实行了,但对于加大的工作量和由此而带来的困难却考虑不足,也没有政策上的倾斜和补贴措施。笔者认为量化指标的建立,能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平衡和稳定工作人员的队伍,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3图书催还信息有助于图书的良性流通

借了图书忘了归还,以至于生成过期罚款是许多读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尽可能避免图书过期,如果设定系统报表,提前四、五天发送“提醒通知”给相应的读者,还可在过期当天发送“过期通知”,这一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相信会使读者从中受益,并由此减少读者过期罚款的发生,也提醒读者及时续期和还书。除此之外,还可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长期过期图书的催还信息的发布。催还信息的及时发送,能有效地提醒读者关注自己的借、还书信息,及时反映和纠正误借、误还所造成的信息错误。而这一功能会必将扩展流通工作的自动化和科学管理。

3.4开通E-mail信箱,使其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

现代网络的飞速发展,E-mail信箱早已成为大家相互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试想,如果将这一功能应用到图书馆,读者除了能及时享受图书预约通知和催还通知的个性化服务,还为将来图书馆开展更深层次的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基础。E-mail信箱同时也能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比如某位读者不小心将物品遗失在图书馆,或其他需要通知读者的情况,图书馆会发E-mail告知该读者详细的情况,帮助读者避免损失,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

3.5技术措施和资源保障是提高服务的手段和基础

广泛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提高流通服务质量。改善流通系统的硬件环境,提供自助设备,淘汰落后的手工操作的方式和环节,让读者在自主操作、自行识别、自我管理、成功自助的环境中,成为图书馆的主人。完善书目信息检索平台,促进图书流通领域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

图书流通领域的水平型(横向)资源共享是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实现的。网络环境下的各类图书馆书目信息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清晰地呈现在用户目前,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信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各级各类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也为馆际书目信息联合检索平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网络环境使传统的馆际互借工作展现出新的生机,使馆际互借需求迅速增长。目前,我馆已广泛开展多层次的馆际业务。如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馆际互借的流通量逐年增加,使有限的图书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通过馆际互借实现流通领域的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图书利用率,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了图书的流通。在馆际互借工作的实践中,通过登录某一图书馆的书目信息查询系统,已经能够清楚地获得所要查询书目的完整信息和流通情况,但是面对某一书目信息的需求,读者和馆员对书目信息的搜索方式往往是凭借经验,通过对其他图书馆馆藏特点的了解,有选择地进入该馆书目检索系统进行检索来完成,实际工作效率低,其中带有盲目性,漏查漏检的情况极有可能发生,面对馆际互借成员馆数量不断增加,图书资源迅速增长的大环境,改造和提升目前的检索环境,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完善和利用书目联合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出路。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流通工作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有新的元素介入,从事图书流通工作的图书馆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甘做人梯,踏实奉献,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品味幸福,获得尊敬。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网络环境越来越深入的前提下,重视和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提高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努力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定会极大的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博.对转型期间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5,08期:34-36.

[2]王红英.MOOC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期(02):32-35.

[3]张晓玲,胡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新理念[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第6期:662-663.

[4]龙放平.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第3期: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