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中医药临床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刘强

刘强(广西中医药编辑部530001)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4-0103-03

【关键词】中医药论文临床写作问题分析

笔者是一名中医药期刊编辑,主要从事中医药临床论文的编辑加工。中医药临床论文是中医药工作者对临床工作的研究、观察、总结,常作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晋升职称的主要凭据(一般临床论文作为代表作参与职称评定),是作者临床工作价值的体现,在杂志中占很大比例。在工作中笔者发现该类论文的写作常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分析如下,冀对提高作者的写作质量有所帮助,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1文题

文题又称题名、题目,应准确简明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是对文中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并便于编制题录、检索和索引。论文题目常出现的问题有:①文题过大、笼统,专指性不强;②不能确切概括论文中心内容;③题目繁琐、不简明;④医学名词术语不规范;⑤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或代号等。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就显得题目过大,中西医结合治疗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只要是中医疗法和西医治疗相结合的都可以称之,所以文题笼统,表意模糊。论文的内容主要是报道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止血利水汤治疗脑出血68例的疗效,并设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观察。因此,题目宜改为《加用自拟化瘀止血利水汤治疗脑出血68例》[1]比较切意。又如《血府逐瘀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配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糖尿病足30例》,虽然概括出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但字数过多,显得繁琐,根据GB/T7713-1987,中文科技论文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宜改为《常规基础加中药治疗糖尿病足30例》[2]。文题中常见的不规范或错误的医学术语有(括号内为正确的):辩(辨)证论治、针炙(灸)、阳萎(痿)、综合症(征)、返(反)流、宫外孕(异位妊娠)、兰(阑)尾炎、脑梗塞(脑梗死)、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爱(艾)滋病、抗炎(抗感染)、抗菌(生)素、抗痨(抗结核)、甘油三脂(酯)、症(证)候群、舒(疏)肝、机(功)能障碍等。题目中的专业名词应使用全称或已经被公认的简称,不宜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如脑梗死-脑梗、心肌梗死-心梗、小梁切除术-抗青术、心脏瓣膜置换术-换瓣术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外文缩写词,非专科的临床医生一般不了解其含义,尽量避免出现题目中,应写其中文全称,除非该词尚未有对应的中文译名。

2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论文内容准确扼要的表达,字数一般150~300字,不宜超过400字。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由于摘要是论文中仅有的被许多电子数据库收录的实质性部分,并且是许多读者仅能阅读到的部分,因此摘要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对于一些能彰显中医药诊疗特色、优势的临床论文,或涉及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RCT(多个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类论文,应附上英文摘要,以增加被国外医学机构的引用率,促进中医药的传播。摘要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目的不明确;研究方法交代不清或遗漏;结果不提供主要数据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结果中出现百分数而未给出相应绝对数;法定计量单位用法、英文缩写不规范等;结论不准确或与“目的”不呼应,没有总结出研究或观察中重要的新发现、所得结果的学术价值或临床意义等。

3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是引导读者明了本文的主题,概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思路、已取得的成果等。常见问题有:①过于简单。引言只有一两句话,如把“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治疗某病几例”作为引言,有的甚至没有引言,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临床资料”的写作;②过于冗长。过多地回顾研究背景和历史,引用过多不必要的文献,把引言写成综述。如需引用文献,理想的做法是引用一条对以前所做的类似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的参考文献即可;③结构混乱。把方法、结果、结论甚至体会都搬到引言中阐述,如治愈了多少例,总有效率多少,把治疗方法具体用药甚至如何辨证加减都写出等;④不切实际或过高的评价。未经查新、调研就对研究成果冠以“首创”“自创”“国内领先”“尚未见报道”等。

4临床资料

4.1一般资料应交待例数、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如果设有对照组,应把随机分组的方法,两组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或分级、并发症、中医辨证分型的情况等资料(数据)交代清楚。下面以常见的设一个对照组的临床论文为例分析如下:①不交待两组的一般资料,使论文科学性打折扣,因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并发症等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很大。比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长者并发症增多,预后欠佳,所以在做临床研究观察前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两组纳入的病例一般情况要做到齐同可比,并在论文中体现出来;②不交待病例的来源、收集的年限;③2组例数相差太大,使其统计处理误差率增大;④没有进行随机分组或不说明随机的方法(只是简单的描述为“随机分为2组”)或随机方法不正确。常用的随机方法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排列表法、计数器随机数法等。论文中常见的不正确的随机方法是以就诊日期、入院先后、入院号码的单或双等来决定分组,这些方法只是假随机、半随机。对半随机得来的样本分配应当采用游程检验进行随机性检查,只有游程检验证明是随机的,由此得来的资料才能进行统计学处理[3],因此不能采用这些方法。

4.2诊断、疗效标准该部分常见问题:①没有诊断、疗效标准;②诊断、疗效标准不明确或不标出参考文献;③诊断、疗效标准不权威,或转引某篇一般的临床报道文献的标准;④诊断、疗效疗标准过旧,或已不沿用或已改变;⑤涉及到中医辨证论治内容却无辨证分型标准;⑥疗效观察指标过于主观,缺乏客观指标(实验室指标、辅助检查结果等),或单以实验室指标为主等。诊断、疗效标准必须准确、权威,应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全国高校新版教材标准、学会标准等,并要按照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写出相关文献。疗效标准如果尚未有行业标准,也可以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情况来自拟,但最好要有一些能反映该病疗效的客观指标,否则结论就缺乏客观性,说服力不强。但也要防止走极端,单以实验室指标或一些辅助检查的结果为主,因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机体平衡,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如肝炎的患者经中药辨证治疗后肝区疼痛、胃纳差、疲乏等症状可得到很快改善,这些疗效目前还不能量化,属于软指标的范畴,而病毒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改变。所以,在拟定疗效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特点,确定出合理的能反映主要治疗效益的指标。

5治疗方法

包括中医处方、剂量、煎服方法、药剂的制作方法、疗程、随症加减或辨证加减等,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的一般治疗、基础治疗、常规治疗也要交待清楚。该部分存在问题较多:①中药处方无剂量,中药制剂各主要药物不说明用量比例(涉及专利保护的除外),不交待煎服方法、服用方法;②中药名不规范;有毒中药的炮制、煎服方法不交待,用量超过药典常规药量不做特殊说明;③院内制剂、中成药不说明主要药物成分,中成药没批号,自制的药剂不交待制作方法;④临床资料中无辨证分型标准,治疗中亦无辨证加减,以一方统治某病所有证型,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⑤对照组治疗方法不规范、不权威或采用的不是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案;⑥西医的治疗方法交待过于简单,只写出治疗的大原则(如对慢乙肝的治疗描述为“给予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及对症治疗”),不说明主要的治疗药物、剂量、剂型、给药途径、服药方法、疗程等;⑦为突出所观察方法或药物的疗效而不说明其他有效的疗法或药物,导致疗效难以判断或夸大疗效的印象;⑧自限性的或按自然病程应已好转及痊愈的疾病疗程过长,导致疗效难以判断;⑨复发性疾病“痊愈”后就急于报道,没有进行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够;⑩针灸、推拿等疗法选取的穴位有双侧的不说明是取健侧、患侧还是双侧均取,不交待针灸的手法、补泻情况、留针时间、疗程,操作方法介绍过于简单等;⑾忽略所用仪器的生产厂家、型号、规格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除了一些病因病机有共同特点、症状表现比较特征化、单一的病种可以专方专病治疗,其余的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常见一些报道自拟某方治疗某病(如胃脘痛)的论文,作者在病例纳入时并无该病的辨证分型标准,治疗时却以一方统治,与中医治疗原则不合。合适的做法应是以该方为基本方,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对该病临床常见的证型进行辨证加减。或者拟定一个辨证分型标准,符合此标准的病例方纳入,该方专治该证型的疾病,治疗上以该方为主,随症加减。有些以中成药为对照用药的报道,所选的中成药仅适合该病的某一证型,选为对照就不合适。如一篇《自拟助化汤为主治疗精液不液化性不育症100例临床观察》[4]的论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是分证型治疗,选知柏地黄丸为对照,而知柏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型,对其不合证型的病例疗效就欠佳,取其为对照就不能说明问题。因此建议作者删去对照,仅作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中药应写规范处方名,不写别名、错名,易犯的错误如下(括号内为规范的):板兰(蓝)根、旋复(覆)花、山萸肉(山茱萸)、仙灵脾(淫羊藿)、瓜蒌根(天花粉)、黄檗(柏)、元(玄)参、白藓(鲜)皮、二花(金银花)、鹿含(衔)草、石苇(韦)、扁(萹)蓄、官(肉)桂、贯仲(众)、白芨(及)、伏龙肝(灶心土)、皂角(荚)、蛇退(蜕)、淮山(山药)、破故纸(补骨脂)、龟版(板)、硫磺(黄)等。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应交待炮制、煎服方法,特殊的用量、用法,防止读者不明而盲目照搬酿成事故。如乌头蜜制后能减毒,《金匮要略》中的乌头汤,用法是取乌头与蜜同煎后的蜂蜜(所谓乌头蜜)入药[5],乌头并不是直接入汤剂煎煮,所以必须交待清楚。

6统计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普遍原理和方法的学科[6]。它能帮助人们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内在规律,是医学科研中重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该部分常见问题:①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全;②统计方法不正确;③同一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有效位数不统一;④P值描述不确切。统计学的描述应包括:统计分析所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及版本;研究设计的类型;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数据的表达方式;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水准等。P值所得的结论不能绝对化,对P>0.05是时采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P<0.05时采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描述合理。P<0.05或P<00.01,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不能说明效果明显大于对照组。在中医药论文中,常会遇到按数量大小或属性优劣排列次序的各种等级分组资料,如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检验结果以“﹣”“﹢”“2﹢”“3﹢”“4﹢”表述等,这些资料属于计数资料,可以列成2×C,R×C的形式,形式上可用x2检验处理,但x2检验只能说明各比较组的构成不同,不能说明对比各组间疗效的优劣,而Ridit分析则适用于这类资料,既可评判各组间疗效的优劣,又可检验各组在总体上的差异,故常用于各种等级分组资料的统计分析。

7结果

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该部分存在的问题:①不提供主要数据及相关统计学结果;②以数据反映结果时,只描述导数(如百分数),没有同时给出据以计算导数的绝对数;③未对数值进行修约。应遵循GB¬3101-93附录B对数的修约的规则,而不是是简单地采用纯数学的四舍五入方法。④图表无图题和表题,文字内容与图表重复。⑤图形选用不当。如连续性资料用直条图表达,间断性资料用线图表达,百分比资料用复式条图表达。正确的方法是连续性资料用线图表达,间断性资料用直条图表达,百分比资料百分条图或圆图表达。⑥“疗效标准”中疗效判定的分级为“治愈”、“好转”、“未愈”3级,而“结果”中疗效分级是“显效”、“有效”、“无效”,甚至是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前后不一致,让人难以对结果做出客观判断,甚至怀疑资料的真实性;⑦对于一些有较明显副作用的疗法或药物没有说明不良反应或根本未收集该方面的资料;⑧删去非阳性结果。

8讨论与体会

讨论是把结果提高到理论认识,应根据结果论述作者独到的见解,包括解释结果的主要原理和概念;研究工作的条件,尤其是为控制的部分,缺点更应说明;本文结果与他人的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明等[8]。常见的缺陷有:①诠释不足,只是将结果重复罗列;中医药临床论文的讨论应重点阐述中(西)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则治法、个人体会经验、处方药物分析(包括中医处方的君臣佐使、药物功用主治的分析,现代药理研究、西医的主要治疗药物的主要机理等),做到有新意,言之有物;②缺少自己的观点,仅是教科书的翻版,没有从理论上进一步的探讨;③论证不严密,评价不客观,理法方药不一致,未能自圆其说;④过度强调统计学意义而忽略临床意义。统计学意义是指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结果的差异属于机遇引起的可能性小,即结论很可能是真实的(不是偶然的),而不管结论是否有临床意义。如一种降压中药,能是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10mmHg,舒张压降低5mmHg,和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因为降压的幅度太小,不具临床意义,没有应用价值;⑤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的意义和价值未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林沛,黄永回.加用自拟化瘀止血利水汤治疗脑出血68例[J].广西中医药,2010,33(2):19-20.

[2]黄希忠.常规基础加中药治疗糖尿病足30例[J].广西中医药,2009,32(5):35-36.

[3]贺石林,王键,王净净,等.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3:36-38.

[4]郑文华.自拟助化汤为主治疗精液不液化性不育症100例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6,29(3):21-22.

[5]范永升主编.金匮要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9.

[6]贺石林,王键,王净净,等.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3:64.

[7]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科技期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0-190.

[8]林江.从审稿谈写作[J].广西中医药,2000,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