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王召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100102

摘要:隧道工程是一种常见的施工方式,受地质、水文、地形、地貌和施工方案、施工队伍作业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容易导致塌方事故,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损失,本文重点对隧道出现塌方的原因和相应的处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为隧道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防治措施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也使得交通运输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而隧道工程作为道路交通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尤其是近些年城市下的地铁交通,不但缩短了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还使得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高效和便利。然而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隧道施工也存在了很多问题,经验的缺乏及技术的不足很容易导致隧道出现塌方事故,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使工期延误,工程造价提高。因此,做好隧道的塌方处理和防治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1、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

1.1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由于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隧道通过皱褶构造、断层、破碎带或节理裂隙发育地段,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快、围岩容易失稳,发生塌方;或隧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本身不稳定,结构松散,胶结差,强度低,开挖后易引起塌方;而且地下水也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雨季时,地下水丰富,在地下水的软化、浸泡、侵蚀、溶解等作用下,岩体软弱面的强度降低,岩体的失稳和塌落加剧,从而造成塌方;另外,隧道上方覆盖层过薄也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因素。

1.2设计的失误

隧道在设计时,由于种种限制和原因,设计者对隧道所在地的地质调查不详细,未能给出详细的分析,对可能遭遇富水、断层、瓦斯爆炸等情况估计不足,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对可能遭遇塌方及产生塌方后的处理,缺乏思想准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没有对不稳定围岩进行有效支护;另外,设计者为减少工程成本的投入,降低安全支护参数,因而不能起到支护稳定围岩的作用,而最终导致塌方的发生。

1.3施工方法和管理不当的原因

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当现场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间隔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符合设计要求,或抽换不当“先拆后支”;地质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等因素,导致隧道塌方。当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施工单位对管理工作不重视,使得一些施工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及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隧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从而引起隧道的主体结构发生改变,发生塌陷。

2、隧道塌方预防措施

我国南部某隧道工程,隧道埋深204m,全长2353m。地质情况方面,该隧道处于山台地以及深切谷地斜坡地貌区,穿越山脊下部区域。走向方面,同山脊具有接近垂直相交特点,除隧道进出口较陡,区域内坡度较缓,在15-30°范围内,水土保持情况较差。

2.1强化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隧道工程质量优劣。因此,在对隧道工程施工前,要加强对施工技术及安全质量意识的培训。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

2.2加强隧道地质预测

地质条件是制约隧道工程安全的关键因素,不良地质条件会直接导致塌方的发生,因此在进行隧道工程建设时,通过地质预测进一步掌握地质情况,及时发现隧道塌方的可能性及征兆,对不良地质地段可能遭遇的断层、涌沙、涌水等及时标识,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合理的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开挖支护措施,预防塌方的产生。

2.3规范施工作业流程

隧道施工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是预防隧道工程出现塌方的关键。为了保证隧道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施工人员就应该对施工中的每一关环节及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建立并完善隧道施工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监管,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隧道施工,使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当遇到不良地质段时,应按照“先治理、短开挖、弱爆破、先护顶、早喷锚、强支护、早初砌”的原则稳步前进,从而确保隧道施工的质量。并且,要应该不断地提高隧道施工的技术,使施工的机械化作业得到有效的提高,降低人工作业危险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及时对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异况进行分析,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备,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特别是在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进行施工时,要对该地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并采取进行相应的灾害防护措施及预案,预防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

2.4处理地表水、地下水

进洞前做好洞口边坡工程的防护工作,认真做好截水天沟、边沟等排水设施,确保地表水不至危及隧道的施工安全;在地下水丰富断层破碎带,采用排水孔法、金属网法、固结封堵等方法处理地下水,提高围岩的自稳性,提高喷射混凝土质量,预防隧道塌方。

2.5处理措施

2.5.1未塌方段处理措施

在塌方问题发生之后,为了避免二次坍塌问题的发生,则需要在首次塌方之后做好初期支护的加固处理,以此在实现病害控制的基础上避免塌方问题的进一步发生。使用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在拱顶135°范围内打径向注浆小导管,以此实现其周边岩体的加固。该导管长度300cm、?准42钢管,使用注水泥浆;第二,进行加护拱施工处理,护拱方面,使用120b工字钢处理,在仰拱混凝土上设置拱脚,将其埋在填充层当中,套拱纵向间距控制为50cm,换向间距控制为100cm;第三,对塔体后方没有进行二次衬砌地段加筋做好仰拱回填、仰拱跟进以及混凝土衬砌施工处理,通过这部分方式的应用阻止岩体塑性区以及变形情况的进一步扩展。

2.5.2塌方段处理措施

对于塌方段,使用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塌体稳固。对隧道塌体堆渣表面进行C20混凝土材料的喷射,将厚度控制为30cm,保证对塌体外漏面进行全面的封闭处理。同时,在塌体水平方向打设Φ42小导管,单根长400cm,以200×200cm梅花形布置,并做好松散堆渣的注浆加固处理。

第二,超前注浆锚杆打设。做好超前注浆锚固加固处理,使用Φ75mm自进式锚杆,环向间距30cm,以定量注浆为注浆结束标准;

第四,塌体段开挖。当塌体稳固后,在拱部打设Φ42超前注浆锚杆,纵向间距100cm、环向间距30cm,以水泥浆材料注入,将压力控制在0.5-1MPa。塌体方面,使用上中下三台阶开挖方式处理,在做好工字钢支撑后将纵向间距控制为50cm。在开挖过程中,先对上台阶进行施工,当其全部贯通后再对中台阶施工,并根据围岩稳定情况在开挖上台阶时做好临时仰拱支撑的增设。中台阶方面,在推进时保证左右错开距离在3cm以内,仰拱一次开挖长度在3m以内。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总结,隧道塌方不是不可避免,预防隧道塌方方法有很多,只要全面详尽了解隧道施工段地质情况,充分认识围岩特性、对不良地质及可能出现塌方的地段,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把不利围岩段容易引发塌方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消除到最低限度。此外,加强作业人员施工技术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施工作业流程,用科学数据指导施工,减小人为因素对隧道塌方的影响。以上就是我关于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的分析,希望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使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唐雄俊,范建海等。二道垭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技术.现代隧道技术2007,44(4).

[2]刘旭。乌竹岭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和处治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李超。广西钦崇高速公路四方山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