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乐队释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1

戏曲乐队释疑

徐少成

戏曲乐队为什么又叫“场面先生”?戏曲乐队的位置最初设在哪儿?您知道多少名琴师、名鼓师?这些问题等待我们来回答。

戏曲乐队的称谓戏曲乐队由打击乐和管弦乐组成。打击乐称“武场”,管弦乐称“文场”,统称“文武场”。操打击乐或管弦乐的乐师,俗称“场面”。演员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唱腔白话,都由乐队伴奏。乐手(尤其是主弦、鼓师)经常与演员(尤其是主演)磋商全剧唱念的尺寸板头,研究身段的伴奏锣鼓,有的还要承担创腔、设计新锣鼓点的任务。所以,大家又尊称乐手为“场面先生”。这些,多是民间称谓。

据记载,古时称演奏音乐的艺人为“乐工”。传说,黄帝时,有乐官名伶伦,后即称“乐工”为“伶人”。到了先秦,祭神时以歌舞、戏谑来娱神的人为“优伶”。“优伶”因分工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倡优”专司歌舞;“俳优”从事戏谑;分工吹打乐器的人为“伶优”。唐代宫廷乐舞,“乐工”有立在堂下演奏的,也有坐在堂上演奏的,分别称为“立部伎”、“坐部伎”。白居易有诗为证:“堂下立部鼓笛鸣”,“堂上坐部笙歌清”。到了宋杂剧、金院本演出时,“乐工”又称“把色”(即“把式”)。

乐队位置的更换戏曲乐队,最初是在舞台后方“守旧”(即大幔帐)前,一字排开伴奏。绘于山西省赵城县(今洪洞县)附近明应王庙正殿东壁上的元代壁画即是左证,壁画横额题:“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再此作场”。儿时在乡间高台看戏,偶见乐手在舞台后方伴奏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乐手逐渐增多,仍在舞台后演奏,势必妨碍演员的表演,只好将乐队搬到上场门一方的侧台。但演员上场的身段表演较多,如无边幕遮挡,鼓师还能看到演员的表演,后来,美化舞台,几道边幕垂下来,鼓师的视线被挡,有诸多不便,遂把乐队移到下场门一侧。这样,演员上场的复杂动作都在鼓师的视野之中。这样的位置,一直沿袭至今。也有的剧种(如:晋剧)将乐队文、武场分置舞台两侧。随着新剧目的诞生,灯光、布景的扩展,舞台两侧已容纳不下庞大的乐队编制,只好将乐队搬往台下乐池。上个世纪中叶,还为此举是否设置“音乐屏障”提出质疑,着实辩论了一阵。现今乐队位置,有的在台侧,有的在乐池,还有的用MIDI伴奏,乐队则无事可做,该在幕后搬布景了。

名琴师名鼓师名演员,人人皆知。技艺高超的琴师、鼓师,人们未必晓得多少。京剧著名琴师、鼓师颇多,仅举几例:琴师梅雨田(梅兰芳之伯父)为谭鑫培伴奏,可谓“丝丝入扣”。鼓师杭子和、琴师李佩卿与余叔岩合作多年,余称赞二人为“左右手”。杭子和晚年又为杨宝森司鼓,与琴师杨宝忠合作默契,人称“三绝”。程砚秋的鼓师白登云与程腔“浑然一体”。为梅兰芳大师操琴的徐兰沅更是“六场通透”,无所不能。徐先生与梅兰芳共同创造了梅派唱腔,还与王少卿(也为梅兰芳操琴)共同研究并首先将二胡引进京剧乐队,称“京二胡”(以蛇皮振动)。徐兰沅的徒弟颇多,尤以为马连良操琴的李慕良最佳。

各地方剧种也有许多著名琴师、鼓师(如:评剧名琴师徐文华、杨殿荣、郭少田;鼓师夏友才等),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