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中的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浅谈摄影中的女性

单阳

【关键词】神秘摄影中女性社会地位女性自拍自我意识寻求

摄影中的女性通常指被拍摄对象和从事摄影工作的女性,她们常常都被认为是“神秘”的,而造成“神秘”的原因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神秘者有意把自己包裹起来;另一种则是因为不被认知而造成的。作为女性,不管是在社会地位还是其他层面上都没有把自己藏匿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那这种“神秘”很有可能是由后一种原因而带来的,摄影中的女性就这样被戴上了“神秘”的高帽。如果女性自我意识继续被忽略,那她将成为男性世界中永远的“神秘”。

下面,让我们在摄影史这条“历史长河”里开始一段探索“神秘”的女性和女性摄影师的旅程。在摄影初期,我们只能在镜头前面找到女性的身影,当时的女性是被当作和静物没什么区别的拍摄对象,《无名女性》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随着摄影术的发展,许多女性逐渐地对摄影有了了解,并且应用这种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但是由于经济的限定,这种新的方式只能被少数人所应用。英国著名女摄影家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伦的作品《和平之吻》,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在这个时期女性不再只是靠她们的家庭,而是在社会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大的氛围,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也只不过是从摄影史中被拍的无名氏提升为拍摄者的陪衬品,在1949年编辑的《从1839年到今天的摄影史》中,只收入了13位女性摄影师,而在1982年的修订版中,也仅仅增加了一位。在乔治·伊斯曼机构1986年征集出版的《摄影大师》一书中,194位摄影大师中女性摄影师仅仅有8位。三年后,在令人尊重的约翰·斯扎克袄斯基所编撰的《直到今天的摄影》一书中,也只能从202位摄影家中找到16位女性。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女性摄影师的人数并不是很多,也有很多作品不被公认,但是在少数的女性作品中还是反映出一些区别于主流的非常视角。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视角独特的女摄影家———黛安娜·阿勃丝。她首先是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同时她对自我、对生活的选择也是勇敢真实的。她拍摄了大量的老幼侏儒、喜欢夸耀的男女变性人、同性者、弱智者、飘忽不定的流浪艺人,由于她拍摄题材的选择和拍摄方式的与众不同,使得她的图片大受非议,同时使得女性摄影更加的神秘并且匪夷所思,然而这正是女性摄影师寻求自我意识的开始。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女性摄影家更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各种事件看法的独立性,虽然都可以一一的通过图片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内心还是非常矛盾和不确定的。图片中的自我寻求使得她们作为女性更加的美丽,作为一个灵魂她们是如此的真实;摄影中的女性在这个时期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消遣和被消遣品,也不单单是寻求与绘画不同的表现语言和其手段,而更多的是女性摄影师关注自我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一种潜在自我力量的释放形式。

在现代随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很多女性摄影家的作品都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女性摄影家的地位也在不断地被社会各界给予肯定,但与此同时更多的社会压力也随之而来。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女性摄影师的作品大量涌现,进而开始讨论她们在创作中的自拍像,这一简单的表达方式还是不断的受到质疑。整齐划一的回答,固然是行之有效的,但这并不是解读所有照片的万能钥匙,了解当前这一现状并反复的质疑,反而是诠释现代女性自拍的关键所在;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从“摄影史”中找到答案,也没有可评论的现实依据;现代女性摄影的自拍像不仅是作为传统摄影的反命题而存在,更多的是要超出这一反命题的束缚,建立自身特有的体系,所以轻率看待作品的表面相似性来卖弄已有的摄影理论,对于这一反命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一时期女性摄影中的自拍像恰恰反映了一种抗争,她们想把根深蒂固的女性形象彻底颠覆,并否认其形象在传统意义中的解释,而更多倾向于自我价值的衡量和诠释。

现代的女性摄影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60年代末至70年代蓬勃兴起的女权主义和其他反传统文化的影响。1973年发表的安妮·图克的《女眼》,该书率先关注女性摄影家的这一新动向,并从创作的探讨上升到了理论。此后还不断地推出了《女性看女性》、《女性拍女性》等摄影家的个人展和专题论著,而且尝试把女性摄影家的创作当成一种运动来把握,并且探讨其意义的团体影展和图书不断涌现,一直延续至今。但是时下这些并不是全部,这些著作和展览只能在有限的阅读群中出现,而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还是视而不见的,当代中国的女性摄影作品大多还是由社会需要做出有趋向性的选择,而这种需要的社会主流并没有相对平衡,这个平衡点还是围绕着男性,而他们大多是经济的操控者,他们对喜好有说YES$or$NO的绝对权利,他们还是愿意把女性想象的“神秘”一些,这样无疑使得整个游戏更加具有趣味性,如果你妄想谈到什么女性精神和自我意识,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给你戴上“现代女权”的旧帽子,让你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同时成为这个游戏中的异类。我们如何能感受和传达自我精神,使它不再简单的成为某种社会环境下的奇怪投射,或者是某种性别的代言人,那只有在女性摄影的前行中寻找其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林路编著,《她的视角》,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2]孙京涛编著《荒谬的真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3]苏珊.桑塔格著《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4]立原美智子著《招摇》,华夏出版社,+2004年。

[5]王小慧著,《我的视觉日记》,学林出版社,2002年。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