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常规CT扫描序列的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颈椎间盘常规CT扫描序列的再探讨

陈晟

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的最佳检查序列。方法引用两种不同序列的椎间盘扫描方法,各自选取100例作对照分析。结果C3/4椎间盘突出占52%;C4/5椎间盘突出占总数的62.5%;C5/6椎间盘突出占总数的45%;C6/7椎间盘突出占22%。C3/4椎间盘突出5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6/7椎间盘突出22%的比例。结论颈椎间盘常规CT扫描选取C3/4、C4/5、C5/6三组椎间盘作为扫描序列较为理想。

【关键词】椎间盘;CT;检查序列;体层摄影术

颈椎椎间盘突出,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为CT横断面平扫,常规针对C4/5、C5/6、C6/7作为基本序列进行扫描。但笔者在众多颈椎间盘MRI检查中发现,C3/4椎间盘突出比例也相当高,遂有意进行对照扫描,比较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扫描序列定为C4/5、C5/6、C6/7的作为传统组,扫描序列定为C3/4、C4/5、C5/6的作为改良组,随机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各100例临床怀疑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资料,年龄25—78周岁。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颈肩不适、上肢麻木等症状。

1.2方法使用GElightspeed64排VCT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s。软组织窗:窗宽300,窗位35;骨窗:窗宽2000窗位500。病人仰卧,颈后垫一薄枕,保持自然生理曲度,颈部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平面垂直,两肩尽量下垂。先获取定位相,在侧位定位相中计划扫描方案,扫描线与C3/4、C4/5、C5/6及C6/7椎间隙平行,层厚/层距1.5mm/1.5mm[1],各4层,包含上下椎体终板。

2结果

两组病例按指定的方法进行扫描完毕,图像传送至工作站或通过激光相机打印。在图像中看到有椎间盘超出椎体后缘2mm以上者,均诊断为椎间盘突出征。结果发现:传统组100例病人,其中C6/7椎间盘突出仅为22例,占传统组病例数的22%,C4/5、C5/6椎间盘突出分别为65%和47%。同样改良组100例病人,发现C3/4椎间盘突出为52例,占改良组病例数的52%;C4/5、C5/6椎间盘突出分别为60%和43%。

3讨论

CT扫描是检查颈椎病的首选方法[2]。在基层工作中,颈椎间盘CT扫描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是采用传统三组椎间盘扫描法,即扫描序列定为C4/5、C5/6、C6/7三组椎间盘,这是根据过去对颈椎病部位发病率所做的选择。一般认为,颈椎病多发生在颈C5~C7,通常表现为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及椎管、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改变。究其影像学依据,有人推测有两个方面[3],其一是根据临床症状,可能这几组椎间盘病变的定位症状多一些;其二应该与传统X线平片有关系,因为在颈椎平片上,确实是C5~C7这几个椎体及小关节病变较多见。笔者还认为跟传统习惯也有一定关系,各种大型仪器的操作方法,目前都采用“师带徒”的模式,很多技师或医生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少有人去探讨“师傅”带教以外的东西。

在日常CT诊断工作中,我们发现C3/4椎间盘的病变率并不低于C6/7椎间盘,这在本组对照统计中已明显得到证实。如果将以上两组病例综合分析,C3/4椎间盘突出的阳性率占检查数的52%;C4/5椎间盘占62.5%;C5/6椎间盘占45%;C6/7椎间盘占22%。C3/4椎间盘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6/7椎间盘的22%的比例。有文献报道[4]一组颈椎间盘突出的757例病人中,C3/4突出538例,占总数的71.1%,C4/5突出512例,占总数的67.6%,C5/6突出689例,占总数的91.0%,C6/7突出128例,仅占总数的16.9%。可以看出,统计结果与本组虽有差异,但可以提示一点,C3/4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并不低,而C6/7椎间盘突出的阳性率仍旧在最低位置。

笔者认为,在临床医生没有指出检查范围时,常规CT扫描包括C3/4、C4/5、C5/6三组椎间盘已足够,这样既可明确诊断,减少漏诊,又可减少辐射剂量,降低球管消耗,节约成本开支,操作摆位方便,病人躺卧舒适。至于C6/7椎间盘,由于病变率很低,受肩部干扰伪影较大,所以列入常规扫描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马润辉,陈维栋,何力,等.颈椎间盘CT扫描选择不同层厚的应用比较[J].云南医药,2008,29(3):303-304.

2宋玉林,宗熠,崔英才,等.颈椎间盘突出症73例CT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45-46.

3张效杰.椎间盘的常规CT扫描方法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5):39-360.

4范兵,曹诗林,卢霞.颈椎间盘病变864例CT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0):3003-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