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好德育,需“三管”齐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要搞好德育,需“三管”齐下

王利华1高艳霞2

◎王利华1高艳霞2

(河北省任丘市长丰镇蔡村中学,河北任丘062562)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85-01

摘要:从课堂教学到外部环境,乃至课外、校外活动都使孩子们处于德育氛围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渗透德育的课堂教学、有教育意义的课外和校外活动应成为德育的“三管笔”。

关键词:德育;校园;氛围;教学;活动

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伴随着德育教育。而营造这种氛围仅靠一个德育主任、几个政治教师是做不到的,应协调各方面资源,要“三管”齐下,才能形成。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搞好德育的“第一管笔”

1.校园文化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

“孟母三迁”的故事无疑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也说:“(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校园文化是构成校园环境的重要方面,那些代表校本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标语应置于学校最醒目的位置,使学生仰目即可见,烂熟于心,进而产生认同感。

充分利用校园板报阵地,除了设置“学习天地”专栏外,还要开辟“本周要闻”、“社会视窗”、“历史回眸”、“身边英才”等,通过它们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关心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可作为思想教育的园地,向学生展示青少年应具有的时代风貌和进取精神。2.校园广播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广播的稿件内容应重点放在学生自己的创作上。摘选,要选有教育意义,能够陶冶人美好情操的作品。要选用体现友情、亲情的作品,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对社会的关注的作品。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母亲节到来时应以特殊的方式送给母亲一份“心意”,教师节来临之际用电波送给敬爱的老师们理解与祝福,让拾金不昧者成为学生的榜样,让校园内的正气得以弘扬。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视野开阔了,懂得了理解别人,知道了关爱他人,学会了同情弱者,开始关注国计民生。

3.升旗、入团宣誓等仪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途径。

爱国主义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它需要一定的道德实践及其情感体验作为基础,再将这些体验升华到理性阶段才能形成。这种情感体验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它的培养不能靠急于求成的空洞说教。无论是升旗还是入团宣誓,从内容到气氛,从布置到仪式都应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升旗仪式中,学生在雄壮庄严的国歌声中凝望着徐徐升起的国旗,举目致敬;国旗下的讲话,不仅领导和教师讲,学生更要讲:回顾旧中国的黑暗社会、新中国的艰难历程,畅谈今天伟大祖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展望祖国的美好明天。这些怎能不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加强德育的“第二管笔”

1.首先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准。爱因斯坦认为教师修养的基本要素是德、才、术,也就是崇高的思想品行、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不难看出,还是把德放在第一位。为此,应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事业心,弘扬为人师表、勤奋敬业的精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具有无限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师德、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2.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对待这些,不能用简单的说理,应结合学科特点,适时加以实施。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时,应该让学生明确: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真正理解联合国总部门前“铸剑为犁”雕像的内涵。甚至由此可延伸开去,让学生就战争这一主题,谈一谈自己对巴以冲突的看法,说一说对美伊战争的认识。在讲授冯骥才的《珍珠鸟》时,除了感受优美的文辞之外,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与家里的动物是怎样相处的?它给你带来了欢乐,你给了它什么?学完课文后,你有何感触?这些问题不但可使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也让学生懂得应该善待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3.德育教育应成为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有德育内容,日常授课应有德育教育的环节,课后应有反思,把这些作为评判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以此来引起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调动德育教育的积极性。

三、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校外活动是实现德育的“第三管笔”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占据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很大空间,也是抓德育很好的“课堂”。拔河比赛和接力赛让学生知道团队精神的可贵,越野赛可磨炼学生的韧性,演讲则是语文知识、临场能力、口才、感情释放能力的综合表现,演讲的内容在让人受到感情触动的同时,还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成立美术、书法、音乐、生物小组,通过制作各种模型、标本、小发明、小创作,发展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生活乐趣,陶冶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勤奋钻研、不畏艰难的优良品德和勤于创造的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组织“清除白色垃圾”、“我的低碳生活”等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劳动意识。这些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

1991年的德育论著《学校德育学》把“说理教育法”列为了德育方法的首位。二十年过去了,而今的每一位教师不可能把它列为德育方法的首选。我们经常慨叹: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的德育教育有些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了!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奉献教育的赤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了孩子们,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殚精竭虑地寻找德育之法,就一定会搞好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