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应用于静脉采血对象的临床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护理干预应用于静脉采血对象的临床报告

李清华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400036)

【摘要】目的:讨论护理干预在体检者静脉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我院3052例采血对象的生理状态和心理反应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生理、心理反应的变化。结果:3049例能积极主动地配合穿刺,有效率达99.91%。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体检者静脉采血中能有效降低晕针等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静脉采血;临床报告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335-02

静脉采血是一种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要达到“一针见血,一次达标,服务对象少痛少苦”的目标,一是要求护士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二是要求护士充分考虑到静脉穿刺对采血对象的心理刺激。静脉穿刺对于采血对象来说是一种急性应激,可使采血对象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特别是很少采血的人,可导致生理、生化、心理行为的改变,已被多数学者证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达到解决采血对象的心理矛盾和减轻采血对象的痛苦,使采血对象积极配合护士的操作。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做健康检查的采血对象3052例,女性1550例,年龄20~30岁999例;年龄31~36岁551例;男性1502例,年龄22~32岁980例,年龄33~40岁522例。

1.2方法

1.2.1制定采血工作制度,规范护理行为,注重采血对象的心理护理。本科室护士年龄都在20~50岁之间,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但新的知识和现代的护理理念欠缺。为了改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沟通技巧,我们采取组织护士业务理论和有关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知识的培训;晨会时,互相交流心得体会,遇到个例提出来讨论,模拟对象,处理解答问题。由护士长搜集采血的注意事项、心理问题等制定采血工作制度和方法。

1.2.2通过对3052例静脉采血对象神色、言行变化的细致观察,病史询问,分析整理采血对象存在如下生理心理问题。

(1)畏痛潜在紧张的2680例,女性1640例,男性1040例。他们自感紧张,但自控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好。

(2)畏惧焦虑的548例,女性279例,男性269例,其中性格内向压抑、注意力易集中的227例,性格外向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的321例。他们表现为情绪紧张、害怕、恐惧、焦虑不安、多虑。

(3)高度紧张的25例,有晕针史9例,女性11例,男性14例,其中性格内向压抑、注意力易集中的8例,性格外向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的11例。他们表现为情绪过度紧张,或恐惧、面色苍白或出冷汗,身体偏瘦,体质较差或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心理承受能力差。

(4)有体位性低血压的24例。他们体位改变时,如由平卧或蹲位突然转为直立即发生头晕,神志模糊等。

(5)饥饿疲劳的25例。

(6)怕见血的46例。

1.2.3采血对象在采血前都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讲明静脉抽血并不可怕,我们使用的是最小的针管、最细的针头,疼痛程度似被蚊虫叮咬的感觉;抽血仅为3~5ML,穿刺部位、方法等,态度和蔼热情,以取得采血对象的信任和配合。嘱其放松,避免因极度紧张而造成血管收缩,增加采血的难度;袖口过小或过紧的衣服,嘱其脱去袖子,避免袖子过紧引起止血障碍而产生皮下血肿。因人而宜,对不同采血对象给予不同的护理。

(1)畏痛潜在紧张者,使用常规的心理护理,如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柔和、同情的面部表情使采血对象对我们充满依赖感、亲切感,避免因不当的言语、行为而加重其心理负担。

(2)畏惧焦虑者,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满足采血对象的要求,如给采血对象一定的自主权,让采血对象自选血管,挑选护士,观看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听取别的采血对象的感受等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从而取得采血对象的谅解与配合。穿刺时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让其放松或转移注意力,如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采血对象,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进针。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采血对象,令其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3)高度紧张的采血对象易发生晕针,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在预见采血对象可能会发生晕针后,首先让采血对象取平卧位采血,由于采血对象平卧时,处于全身放松舒适的状态,减轻了采血对象的心理压力,因而可以减少晕针反应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避免了跌伤发生。同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情、理解采血对象,让采血对象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对我们产生亲切、信赖感。有的采血对象曾发生过晕针,因而特别焦虑、恐惧,可能再次发生晕针,认真倾听采血对象的陈述,帮助分析发病的主观因素,找出发病的根源,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用鼓励、赞扬等方式,提高采血对象的自信心,如果采血对象仍不能解除心理压力,就运用示范法、暗示法、松弛法、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解决采血对象心理问题。减轻疼痛、血性物刺激,嘱采血对象放松,避免注视采血的全过程,以免受到更多的刺激。

(4)对畏痛、怕见血的采血对象转移其视线,避免注视穿刺部位。有体位性低血压史的采血对象采用卧位。饥饿、过度疲劳采血对象令其休息至体力恢复,有需要时采取卧位。术中做到定位准确,进针快、准,拔针快,减少刺激和疼痛;采血结束后拔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放在针口上方,然后迅速拔针,按压穿刺部位,需在针眼及向上1~2cm处纵向按压3~5分钟止血,不能搓揉,避免血管针眼流血溢于皮下,造成皮下血肿,引起疼痛至焦虑紧张,采血室保持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混浊,限制人员入内。

2.结果

通过3052例采血对象进行护理干预,3049例能积极主动配合穿刺,5例高度紧张的在亲属的帮助配合下顺利穿刺,有3例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症状,但休息片刻后,症状消失。有效率达99.91%。

3.讨论

静脉采血是一项基础护理操作,但要达到“一针见血,一次达标,服务对象少痛少苦”的目标,不仅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还要针对不同心理、生理反应做好相应的护理,特别是要使采血对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晕针是采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给体检者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也影响了正常的体检工作运行。嘈杂拥挤的环境,恐惧的心理,疼痛的刺激,部分体检者主诉怕见血,见到血会出现头晕、心慌、呕吐,甚至晕厥,加上不适宜的采血体位,护理人员不当的言行举止和不过硬的专业素养等都可以促使晕针发生。前瞻性护理要求护士具有预见能力,能准确判断患者心理和相应的行为方式,进行相对应的护理计划。前瞻性思维有助于培养护士的风险意识,随时关注工作中的变化,预测高危因素,规避风险,制订策略。通过对采血对象的护理干预,减轻和减少了紧张、恐惧等心理,使采血对象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护士的穿刺,减轻和减少晕针等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应认真分析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强化护士的言行技巧和操作技能训练,在采血全程中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系统有效护理干预,针对性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主动配合护士的采血操作,确保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毛琦,郑宏.体检者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晕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对策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3,10(26):16l-163.

[2]唐艳.体检者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晕针的预防对策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8):75-76.

[3]刘立萍.健康体检者抽血晕针的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