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郁证合病辨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中风郁证合病辨治

黄昌录

黄昌录(吉林省延吉市中医院吉林延吉133000)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259-02

【摘要】中风病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病史长,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郁证表现。笔者采用中风与郁证合病辨治,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从其发病病因、病理机制、现代医学基础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风郁证抑郁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压力的增加,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发病后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遗症期的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出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等临床表现,而且始终贯穿于整个病程之中,影响患者的康复。笔者在临床中根据上述临床表现,以中风合并郁证辨证施治,可明显提高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所谓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灵枢本病论》:“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中医郁证病因可归结情志失调所致。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狂躁忧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中风患者无论从中医理论或是现代医学的研究都证明有发生郁证的基础,现分析如下:

1中医理论基础

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因有忧思恼怒、五志所伤、情志过激。这些也正是郁证发生的诱因。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有肝肾阴虚,肝体失养,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而致气机不畅,同时肝肾阴虚可导致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脏疏泄太过,同样可影响人的情志活动而发生郁证。标实有瘀血阻滞、气血逆乱等,中风病虽以虚为本,然而必有痰、瘀、积、热、郁诸邪内攻。即使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仍然有经络不通、瘀血、痰浊阻滞等病理因素存在。而病后患者心理上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患的疾病,更容易出现肝气郁结、气机郁滞,使上述病理更加严重,而瘀血、痰浊又可以阻碍气机,二者相互影响。可以说中风病之病因、病理与郁证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郁证发病的基础。

2现代医学基础

中风后抑郁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解剖学、社会心理学、内分泌学和神经递质学等方面有关。左侧基底节附近的损害对急性期重度抑郁可能起决定作用。因此,纹状锥-苍白球-丘脑-皮质回路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了抑郁症。大脑损害的部位是决定中风患者是否发生抑郁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左半球前部损害有最高的此病的发生率。损伤前界与额极的距离和中风后抑郁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发生在左额皮质和左基底节区的中风更易发生重症抑郁。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额叶基底部(无论为哪一侧)病变与脑中风后抑郁的关系更为密切。

3心理因素

中风病发病急骤、状若旋风,绝大部分由正常人突然变为活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骤然下降的患者。特别是本病的年轻化趋势,对患者的思想压力更大。发病后对失去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失落感,对人情冷落、世态炎凉之深切体验感、孤独感等,精神和心理上都将难以承受,自然会产生肝气郁结、气机郁滞的病理表现,这在患病的早期显得更为突出。

4临床表现

所有的患者先有中风,中风病史最长十多年,最短一个月。症见一侧肢体偏瘫,口眼歪斜,或语言不利,或手足麻木。脑CT检查:脑梗死、脑出血。在就诊的患者中有一些患者确因病情严重而康复较慢或康复无望;也有一大部分患者无论从病灶还是肢体症状和体征看都是比较轻的,但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疾病以及对生活丧失信心的心理支配,临床上可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低落,少言寡语,悲忧善哭,少气乏力,或烦躁不安,急躁易怒等。使他们不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或不主动进行康复锻炼而失去了康复的时机,或延缓了康复的进程,心理作用与疾病的康复进度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治疗的效果明显降低。

5辨证选药

中医治疗以通络化痰熄风、益气养血、清热开郁为基本大法,方选柴胡疏肝散、滋水清肝饮、补阳还五汤、解语丹等化裁加减:用药以地龙、僵蚕、全蝎通络熄风,兼以涤痰;柴胡、枳壳、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解郁;栀子清心宁神;生黄芪、当归、赤白芍、川芎益气活血化瘀;风熄、痰化、瘀通、热清则郁可自解,焦虑诸症亦可缓解。

由上述多方面可以看出,郁证始终伴随着中风患者,影响着疾病的康复,因此祖国医学在辨治该病时无论采取何种治则,都需要配合治郁之法。这是我们在临床治疗中风病的体会,也符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祖国医学在治疗郁证方面有着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手段,如果能及时正确的应用于中风患者,有利于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致残率或减轻致残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郁之法在中风病治疗时要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除使用通络化痰熄风、益气养血、清热开郁之法之外,同时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康复工作,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主动进行康复锻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完整地运用了治郁之法。

参考文献

[1]滕晶.中风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期刊论文]-成都医药,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