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理环境因素对古埃及建筑形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试析地理环境因素对古埃及建筑形态的影响

徐加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61

摘要:古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人类建筑历史的第一章。以金字塔为起点至神庙为终,尼罗河流域的神奇土壤是如何哺育出这些人类史上璀璨的瑰宝,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而本文不考虑地理环境随时间的周期变化与定向改变,而是以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此扩散,研究地理环境对不同时期建筑的作用。希望通过对其建筑空间组合和单体建筑形态演变进行分析,寻求当今国内建筑单一模式的解决方向。

关键词:地理环境;空间组合;形态演变

1.对古埃及建筑启示的思考

1.1古埃及建筑的文化性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这样写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1]他所说的正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在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古埃及的文化性质是建筑形式法则的形成,是具有系统性的。这里所说的不是某种符号的模仿,也不是某种空间的排布,这些只是单纯的物质形状,其中的因是抽象化的法则。而这一法则的形成是古埃及地理环境的一次自然选择。

为什么其地理环境是建筑文化性造就的主要因素呢?

尼罗河两岸富饶的灌溉农业使大量人口可以脱离生存所需的生产活动,转而从事建筑劳动,而河流提供了芦苇、纸草和泥土作为建筑材料。这些为建筑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峡谷和三角洲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一个形象构成的平台,一年一度泛滥的尼罗河推动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从中又孕育出了几何学与测量学。

那么几何学对建筑的发展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

笔者一直认为建筑是理性的,无论是功能主义的大行其道,还是审美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都是一个实体。几何学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人类对建筑实体认知,是从需求到审美的技术支持,是可以系统管理建筑施工,是可以记录生产方法。

1.2地理环境因素与古埃及建筑相应的研究方法

笔者以时间的进展为主线,从建筑的形态变化推敲影响因素,而对建筑形态的分析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是建筑群的空间组合,二是单体建筑的形态演变。但并不是考虑地理环境随时间的周期变化与定向改变,而是以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此扩散,研究地理环境对不同时期建筑的作用。

1.3研究古埃及建筑形态的意义

作为建筑形式法则起源的埃及建筑对后世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当下困扰着国内建筑最深的问题是建筑单一雷同,这其中所牵着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明解决,但笔者希望通过对古埃及建筑形态的研究寻求建筑单一模式的解决方向,古埃及建筑的特色绝不是历史断层遗留下的神秘感,而是源于对地理环境的理解与尊重。

2.地理环境对建筑空间组合的影响

2.1水文条件对建筑组合的限制作用

在埃及文化中,陵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埃及早期的丧葬行为,如巴达里文化,陵墓的建造不是受人主观的选择,而是受到地文条件的限制。以巴达里文化为例,巴达里最早的居住地位于泛滥平原以外的沙漠地的尖坡上,而这也是大多数古埃及城市的共同特点,即一方面离尼罗河最近,另一方面又要远离尼罗河的最高洪水位。在大多数墓穴是椭圆形的,或是圆形,仅仅某些重要的墓是长方形。这种建筑组合形态的形成受限于水文利用的空间,一般圆形的陵墓占地空间小便于建造,以点状排布可以有效的利用尖坡,而重要的方形陵墓占地面积大需要祭拜的路径,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进行方向上的组合,若是仍然使用圆形形态则无法有效的利用。

涅伽达I文化到II文化的变迁,则更好的解释了水文条件的限制的作用。随着几何学、水文学的发展,对尼罗河的变化规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之前居住于尼罗河两岸的低沙漠的边缘,而现在则到了尼罗河泛滥的平原,土地空间的加大使长方形的建筑更为普遍。在空间组合上,长方形是具有一个方向感,而古埃及人民强调这一方向感,来源的是对尼罗河的尊重与爱,通过建筑划分的道路空间对使用尼罗河这一生命绿带是有积极作用的。

2.2天文条件对建筑组合的构筑作用

太阳是古埃及至高的崇拜对象,对太阳的崇拜就建筑层面,古埃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太阳的运行规律就蕴含其中。“他们看到太阳升起在东方,而降落在尼罗河的西边,便认为尼罗河的东岸是活人的世界,西岸是死人的世界。于是,就把日出比作生命的开始,把日落比作生命的结束,所以总是把死者埋葬在尼罗河的西岸。”[2]

与白天相对应,夜晚也有对星体崇拜的传统,北极星是北半球天空中最稳定的一颗恒星,是星图的中心,其他的星星都按照其位置来定位,因此也作为永恒的象征而崇拜,许多陵墓和神庙都与之有对应关系,最著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的廊道其延伸线刚好通过北极星,而伊西斯神庙的庙门也都正对北极星。

2.3小结:地理环境拟定古埃及建筑发展方向

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平台之上,有一本名为天文的指导书,还放着一把名为水文的标尺。在不断的尝试中,古埃及人民走上了几何化建筑的道路上。

3.地理环境与建筑形态演变的思考

3.1从外部体量到内部空间的建筑审美变化

古埃及金字塔的演变过程最能代表古埃及人民对建筑审美的变化。这是一个由体量到精细的审美变化过程,这一个变化过程是通过人对地理环境不断提炼积累而成。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的第三王朝的建基皇帝昭赛尔的金字塔,将多层台基作为外观主体,多层台基代表着对建筑纵向设计的思考,这也意味着对建筑体量审美的伊始。之后,吉萨金字塔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群体,精准的正方锥形,形式及其单纯,塔的形体充分表达。[3]这一过程是逐步抽象的提炼,而这一艺术形式为何走向几何形式而不是在原有多层台基的基础上增加造型变化,原因是由前文所述的天文条件的影响,作为人目所及的至高中心——太阳,是以直线传播着光线辐照大地,这是几何学规则的基础。到此是金字塔建筑最为辉煌的时刻。

随后金字塔逐渐衰落,而金字塔从大体量到越来越陡峭是一个信号,说明在对自然界日积月累的观察中,古埃及人发现了建筑不光有实体,也有实体营造出的空间,陡峭坡度形成的势比大体量的石块更能体现权利的威严。而迁都至底比斯是古埃及建筑质的强制变化,峡谷里的陵墓更加注重纵深的布局,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的作用势均力敌。但金字塔作为古埃及建筑文化性的代表,并没有遗失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其对太阳的崇拜在方尖碑中重生。方尖碑外形呈现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在整个空间上,方尖碑是具有定点指向的功能作用的,其可以明确空间的中心,引导视线的移动。

3.2以象征艺术为核心的建筑形式延续

古埃及建筑形式的终点是宗教神庙,其所展现的是古埃及给人最为符号化的印象——神秘,在这种象征性的审美思维模式下,整个文明也烙印着象征这两字。正如黑格尔认为的“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与单纯的符号不同的是象征“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黑格尔认为,最典型的象征应该到埃及去找。[4]

例如,作为神的住所,神庙的设计参照了房屋的模式,而神庙象征创世之岛的观念也蕴含其中。一段一段地围墙突出的是其中排列成参差错落的砖块所构成的波浪线,象征创世之岛出现的原始海洋。[5]多柱厅里的巨石柱主要有三种样式:棕榈、莲花和莎草顶端,象征原始之岛上繁茂的植物,而天花板上的装饰象征着岛上的天空。以上的理念基础还是建立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就如帕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天上国的假设,也是以爱琴海的地貌作为基点进行分析。

建筑装饰是象征艺术的提炼,是对整个王国的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不断提升的反馈,当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之时,对美的渴望就会大幅度的提高,但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是不断波动的,从简单到繁复再到简约,没有一层不变的风向,这都只是人类对美的拘泥,对美的误入歧途,是所在的自然环境所诓骗出的假象。人的所做作为都是在自然环境本体产生的,是再现的过程。人要做的只是遵循整个环境,将建筑还给自然,让自然来设计,构筑,建筑。那是否人不应该建筑呢,那也绝对不是,就像是文明的产生一样,这片土地起到的便是这种哺育的作用。

3.3小结:地理环境赋予古埃及建筑意义

无论古埃及建筑的形式怎么变化,从金字塔到方尖碑,从实体到空间,都脱离不了建筑的核心要素——象征,这是对自然爱的理解。建筑是自然的再现,自然是建筑的选择,只有建筑符合自然的要求,建筑才能被人有效使用,建筑才有自己的意义。

总结

建筑的自然选择

纵观古埃及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的整体规划离不开地文、天文和水文等地理环境的影响。从金字塔到峡谷陵墓到太阳神庙再到方尖碑,都是对自然环境再现、概括、提炼、浓缩的过程。古埃及文明早已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但其留下的瑰宝却传承下来,不单单是历史的遗骸与人造的奇迹,更多的是经历时间捶打的方法与对自然爱的理解。笔者不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为的创造,它更像是一场自然的选择。环境提供了平台,供给了原料,指导了方法,静心想想也许是人类的傲慢蒙蔽了那份初心吧。

参考文献:

[1][古罗马]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1版.北京:商务印书社,1959

[2]令狐若明.《古埃及的建筑形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000.2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2009

[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

[5]J.G.H.James,MythsandLegendsofAncientEgypt,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