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钩在回收前牙中的作用

/ 1

“J”钩在回收前牙中的作用

历炳帅

历炳帅(鞍山市妇儿医院口腔科114014)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378-01

【关键词】“J”钩回收前牙作用

安氏Ⅱ类错颌患者主要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颌、深覆盖、闭锁颌和下颌后缩等多种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美观。J钩是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一种口外支抗装置,合理的利用口外力,是对口内力的补充和支持,能够避免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本文就近年来我科临床中应用J钩的临床疗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3例高角型深覆合患者,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13岁7个月。其中8例为拔牙矫正,均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

1.2使用方法

J钩多为1.2mm的不锈钢丝弯制,一端磨细并弯成与J钩成90°的小环圈钩。使用时挂在焊接的拉钩上,内收并压低上前牙,或直接挂在尖牙托槽近中的弓丝上拉尖牙向远中。通过调整与头帽上不同位置拉钩的连接来调整J钩的施力方向。J钩在上下唇和口角处应作适当缓冲弯曲,以避免压伤口角及软组织。J钩高位牵引的力线方向包括向后内收和向上压低的分力,可以有效地沿靠近前牙抗力中心的方向压低上前牙,降低上颌牙槽突的高度,打开咬合。所有病例J钩高位牵引内收及压低上前牙,牵引力为每侧200g,每日牵引12h,关闭拔牙间隙。对于上唇较短缩,唇功能不足,露龈笑的患者,尤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本法主要用于夜间戴用,每天不少于10h。戴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每个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由同一位医师描图测量,测量上颌磨牙、齿槽骨的位置变化。

2结果

使用J形钩时间平均3.8个月后,每侧第一恒磨牙向远中平均推出4.75mm,为排齐前牙提供了足够间隙。13例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平均矫治11.25个月后,尖牙、磨牙均达中性关系,前牙覆颌覆盖正常。所有病例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获得了最大支抗,尤其是对于垂直生长型患者,有效的控制了切牙的位置。

3讨论

目前多使用成品J钩,分大、中、小号。J钩直接作用于前牙区,对内收前牙有很好的效果。由于它的作用力线在上牙阻力中心的唇侧,所以能为上前牙提供一定的冠唇向/根舌向转距。又因为J钩高位牵引能对前牙有压入作用,能降低上颌前部齿槽骨的高度,因此在前牙唇齿关系不良-开唇露齿患者的矫治中也发挥作用,这种矫治效果是口外唇弓无法比拟的。

J钩结构简单,病人医生可轻易掌握摘戴,使用方便。J钩安放在弓丝的前段,由于其无尖锐末端,故相对面弓型口外弓较为安全加力时不易滑脱,安全系数较高,对患者睡眠影响较小,作用力主要集中于前牙或前牙区主弓丝上,可有效地保护后牙支抗。由于上颌复合体及上颌牙弓的阻力中心均位于尖牙处,与咬合平面成-37°的线上[1],因此当J钩高位牵引的力线位于尖牙的前方与咬牙合平面成40°~45°时,可以阻止上颌向前下方生长,这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患者尤其有意义。其另一端借橡皮圈挂在头帽或颈带上,牵引方向和力的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患者实际情形来定。

J钩能抑制上颌骨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发育,要想获得临床上显著的生长改良效果,需要在青春生长迸发期前或期间实施生长改良治疗,尽管在青春期后颌骨仍有一定的生长能力,但这种有限的生长量不足以为生长改良提供必需的反应性生长。应用J钩只要注意力的大小、方向、配戴时间,在成人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内收效果,在牙齿移动中,注意控制牙齿移动速度不能过快,避免医源性创伤,否则易造成牙周组织损伤或其他不良后果。双颌前突畸形矫治过程中支抗的选择控制至关重要,处理不当则影响矫正效果,甚至导致正畸治疗的失败,而所有内收前牙减少支抗丧失的方法中,可以使80%以上的拔牙间隙为前牙所利用,而J钩在口外力中具有制作简便、使用方便等特点,易取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

J形钩适用于安氏Ⅱ类错颌前牙轻、中度拥挤的病例,选择在恒牙列早期是因为此期第二恒磨牙处于初萌或未萌状态,推1个磨牙比推2个磨牙容易。笔者认为,为保证治疗的稳定性,要严格选择适应证,上颌最好没有第三恒磨牙牙胚,否则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可发生颊向萌出或阻生,当上颌第三恒磨牙牙胚形态位置良好时,可将位置差的第二恒磨牙拔除使第三磨牙代之[2]。

但是,临床应用中,常由于其过分依赖患者本人的合作,而导致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同时,还由于其牵引力量较大且不易于控制,常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临床使用中应当注意。

参考文献

[1]罗颂椒,主编.当代实用口腔正畸技术与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45.

[2]MoffittAH.Eruptionandfunctionofmaxillarythirdmolarsafterextractionofsecondmolars[J].AngleOrthod,1998,68(2):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