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复性景观理念在市政景观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康复性景观理念在市政景观中的应用

凌嘉媛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了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更高要求。这种“美好”已不再是单纯的环保,更多的是人在心理上对环境的美好体验。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国内外康复性景观理念的研究成果如何在中国目前市政景观中的应用的探讨,希望通过各项内容的研究为市政景观提供更多设计理念及设计方向。

关键词:康复性景观理论;市政景观

引言

市政景观是在首先满足市政工程设施(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的基础下,将各种功能元素运用其中,从而起到美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行为。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康复性景观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若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景观工程建设相融合,必将会更好的服务于民,缓解和改善各种因工作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为建设“美好生活”奉献巨大贡献。

1.市政景观

市政景观是城市整体规划及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城市整体形象的表现,也是一个这个城市生活态度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市政景观的空间及功能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一个成功的市政景观设计往往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能够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与心灵上的放松,同时具有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

1.1市政景观概述

市政工程是指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城市公用事业工程,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基本条件。

市政景观是在符合项目施工技术要求,并不影响市政工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各种功能元素进行合理运用,从而起到提升市政工程生态型、人文性、美化性及艺术性的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它是需要建立在市政工程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围绕着道路、桥梁等市政主体工程,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环境,而非改造现有或创造新生的主体。

1.2市政景观现存的问题

目前的市政景观工程多受限于各项经济考核指标,及甲方单位的各项政绩要求,一味追求“高效益”,使得市政景观工程被认为“最不值钱”的工程类别,往往作为道路、桥梁、管线等市政工程的配角。而甲方作为非专业人群,往往觉得美观为景观工程的首要考虑方向,一味要求照搬照抄现有优秀市政景观工程成果,忽略了不同区域的地域特征及人文底蕴,导致各项工程重点不突出。这些设计理念的缺失多表现为以下三点:

1)缺乏尺度感、层次感

由于市政景观工程设计空间受限于现有道路、桥梁等市政主体工程,原本的可利用空间就有限,再加上周边情况复杂,需要设计师有较好的尺度把握能力及层次空间想象能力。而目前的市政景观工程,多因工期紧、工程前期资料缺乏等原因,导致设计师在本身对项目及周边情况了解不充分的条件下,单一的平面作图和元素堆叠,使得最终呈现的市政景观工程缺乏尺度感与层次感。

2)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

设计往往先从美观角度考虑,而忽略了“人”这一使用的第一人称,还有很多道路、桥梁方面的市政景观工程,在考虑行车视线及感受的情况下,常常忽略了周边居民及行人的心理需求,缺乏全面的以人为本设计意识。

2.康复性景观理念

2.1康复性景观理念概述

康复有恢复和保持健康的意思,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如果将其与景观相结合而得到的恢复或保持健康的概念可以称为康复性景观理念。康复性景观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城市环境中的所以园林绿地,因此,市政景观也包含其中。

3.康复性景观的基本设计要素及主要运用

3.1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对于康复性景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植物景观可以营造区域的健康效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植物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通过树叶层降低噪音,利用自身的芳香气体抑菌灭菌等,为人类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3.2人际距离的应用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方法意义学创始人霍尔博士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人在社会交往中有4种距离: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1)亲近距离:近位亲密距离在0~0.15米之间,是人体全面接触的距离。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0.15~0.5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康复性景观设计时,往往考虑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多是一家人在饭后的散步、聊天,停留时间较长。因此需要营造具私密性的空间,需要配置温馨、精致、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耐得住细细品味且便于交谈,同时,可设置一些围合的休憩设施,如环形坐凳等。

(2)社交距离:在0.5~1.5米之间。在这一距离,双方都把手伸直,还有可能相互触及。0.55~0.75米之间,多为相互熟悉、关系好的个人朋友之间或者一对幸福的伴侣之间常用这一距离。0.75~1.5米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是不相识的个人之间交往使用的。利用植物园和景观小品等,营造半私密空间,便于交谈。

(3)礼仪距离:在1.5~3米之间,这是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正式社交场合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这里只有礼仪,而极少有友谊的感觉。如广场、步行街,此类环境以铺装设计为主,同时种植植物,设置休息坐凳。

(4)公共距离:3米之外为公共距离,处于这一距离的双方只需要点头致意即可。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在人流集中、且相互不认识的环境,游人需要较大的个人空间。如大型公园、游乐场、风景区等面积较大的景观环境,需要有较大休息场所,同时必须设置能满足不同的数量需要。如:长凳、桌椅、亭子。同时,主道路由于需要容纳较多人,设计时必须达到一定宽度。

3.3色彩的保健、康复作用

色彩变化无尽、绚丽多彩,对人们的视觉、心理、生理等都有强烈的影响。红色,能引起强烈的视觉震荡感,吸引人的注意力,能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血液循环;黄色含有辉煌灿烂、充满希望的情感和意念,所以黄色容易与太阳和光芒联系在一起,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使人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健康,加强逻辑思维;绿色,是植物、树林的色彩,在大自然的色彩中绿色约占50%,是生命之色,能促进身体平衡,起到镇静作用,对昏厥、疲劳和消极情绪均有一定的克服作用。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色彩,含有神秘感,还意味着幸福和希望,能降低脉搏,调节体内平衡,蓝色的环境还使人感到优雅宁静。

4.结语

市政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其设计中对康复景观理论的应用可对人的健康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设计时应通过植物选择、色彩应用、空间塑造等的合理设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造福周边使用人群。

参考文献:

[1]林洪,杨鸿彬,冯成祥.浅谈市政景观工程建设[J].科技资讯,2008(24):65-66.

[2]陈玲,王锦.基于环境心理学对康复性景观景观设计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7(19):31-32.

[3]姜波.浅谈市政环境工程设计中的景观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