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教学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外国美术史教学新探

邹迎双

邹迎双(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外国美术史课程是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此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期望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心的转换,优化教学内容与美术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外国美术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美术实践

外国美术史课程是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和掌握绘画技能技巧,就应该了解人类美术的发展演变史况;认识历史上各风格流派的画家群、作品群及其理论主张,并通过对历史上不朽的美术名作的赏析来提高自身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学习借鉴著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绘画风格形成中所具备的好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为将来的艺术创造打下良好基础。由于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笔者多年从事外国美术史教学,在教学方面感想颇多,引发出对外国美术史教学进行改革的一些设想。

1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心的转换

美术院校的美术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导致了学生学习美术史论兴趣淡漠,所以,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对美术史论课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将严重影响着美术史的教学。纵观我们目前的主要教学模式,无论是大学或中学,基本教学方式都属于传统的教学范围,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多年以来亦如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由外界刺激而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教学效果原本就有限,如果教学内容再缺乏吸引力和新鲜感,那么教学效果将会更加难以保证。

任课老师课堂上的单独讲和教科书的使用,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这使外国美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难以发挥。外国美术史教学的现代化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运用分不开。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的交互作用,实现美术史知识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加强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感知度,有利于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外国美术史课堂上进行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网络是一个跨越时空、信息量极度丰富的载体,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在图文声三者的渲染下,使得美术史课堂更具吸引力,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角色都具有了现代化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应当大力提倡。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研究“美术史”的理论和知识呢?实施教学中心的转换是必由之路,即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心理角色总是被限定在“学生”这个身份上,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实行角色转换,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来讲课,以教师心理启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实践证明,当学生有了这种心理转换之后,教师的角色意识就会提前具备,无论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上,还是在理论问题的研究探讨上,都会有不同于以往的心态与精神。可以说,这是一种“角色认同”效应。

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任何单向的活动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近几年的教学设计理论都十分重视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境与环境的设计。如构建主义强调,情境是教学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意义构建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教师的作用和外界的环境,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构建,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沉闷气氛,一定要围绕学生的“上进需求”,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环境转换为学生学习环境。美术史教学应当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美术史主线讲清每一个画派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渊源,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然后用精炼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对美术史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美术史基本理论的学习也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课堂讨论,使辅导、自学、讨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民主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探讨问题和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情境之中。

由于每次上课时其中的一半时间是看作品幻灯片,教师只讲美术史中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特殊,美术学院在招生时相对偏重艺术才能而降低了文化课的标准,使学生觉得文化课不如专业课重要而造成的误区。因此每学期开始,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后,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课外阅读书目,并让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图书馆的藏书,以补充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的不足。为了检查阅读质量,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做读书笔记,并至少完成一篇读书报告或论文,这样做的目的是弥补教学中的知识缺陷,使学生养成阅读和理性思考的习惯,提高书面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他们慢慢具备独立的思考和研究的能力。通过读书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了讨论交流的愿望。每周有一个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有准备的专题讨论。这对教学双方都将是一个促进,学生通过讨论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理性意识将大大提高,而教师则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的同时,迫使自己更认真严肃地对待教学,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在现有条件的外国美术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赴国外考查受到经费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或许不切实际,但至少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去努力实现,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珍藏、考察建筑、雕塑遗存等,美术馆是美术史教学的活教材。

2优化教学内容与美术实践结合

为改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势在必行,提倡史论研究与美术实践的对话。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西方,并且厚古薄今,远详近略。作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这对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如果在教学中忽视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美术思潮,就会使学生对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美术和现代派美术知之甚少,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广阔学术视阈的形成。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这样的安排,既兼顾了古代美术,又突出了现当代美术;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但符合当前学生对外国美术史的接受、期待与借鉴的需求。依照详近略远原则,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尽可能突出创新特色。

外国美术史研究本身是一种充满动态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外国美术史的学习与发展也要树立一种发展的观念,绝不能故步自封。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每一个新进展,还要结合授课内容插进或修正教材。因此,即使课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授课却尽可能站在学科的前沿。外国美术史的教学实践应多从与当下的文化语境、艺术问题的关联性着眼,提出了“相对主义”与“角度的自觉”,利用相对主义展开多样化的视角,唤醒个性的思考,最终实现“价值判断”。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址阜先生说:“没有美术史,美术创作的方法、技巧凭何借鉴?如何实现美术与不同时间文化的链接?没有美术史,美术创作家一味创新,没有参照对象而少了根基,必然走向”标新立异“;同样,没有美术史,我们也无法真正去欣赏艺术品,或仅仅停留在感受层面,无法体味通过参照而获取的文化意味,无法获取异域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直接影响了我们通过美术作品的阅读而获得的对人的价值判断,因为艺术就是人类价值观点的宝库,它表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所特有的价值观念。”美术史为美术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使其汲取传统的养分,在现代社会里寻求“创意”的契机,脱离毫无内涵照搬国外新鲜艺术形式或毫无理由反对古人美术精髓的境地,并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定位。这就是美术史知识架构在起作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洋洋洒洒、旁征博引谈论美术在文化史中的地位如何重要、有意义,但就国、油、版、雕及综合绘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外国美术史的目的,与美术史论系的学生相比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更注重理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通过学习美术史,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有时甚至希望从中寻找实践的依据这种实用的心态,决定了他们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尽可能地提供可视性的资料,如幻灯、录像等。提倡史论研究与美术实践的对话,美术史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前提,而美术创作又是“鉴赏艺术作品理智能力”的要求。再回过头来看美术史的初衷:以“史”为基础,让学生具有宏观的视野,离校学校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学会如何“阅读”视觉文化,客观认识美术史,并建立一个冷静的历史态度。这既是美术史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美术史对于美术创作的意义所在。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经验,在外国美术史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研究、创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杨新林.“美术史”教学模式转换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2(6).

[2]熊英.浅析美术史教学的两种思路[J].艺术教育,2006(9).

[3]刘晓慧.高师本科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