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在血透患者护理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1

中医情志护理在血透患者护理中的运用

夏亚林

(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浙江平湖314200)

【摘要】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疾病缠身,且有生理上、经济上等多重痛苦,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其他脏腑功能,这时情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医护理人员,理解情志变化特点,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情志护理十分必要。

【关键词】血液透析;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疾病缠身,且有生理上、经济上等多重痛苦,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其他脏腑功能,这时情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医护理人员,理解情志变化特点,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情志护理十分必要。

1中医情志理论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过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耐受限度,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黄帝内经》中对情志护理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如“移情、疏导、暗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怒伤肝,悲胜怒;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

2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唐代医家孙思邈《大医精诫》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因此患者进入血液透析中心后,医护人员应该主动、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不分亲疏,不计贫富,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做到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心理相容。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预后不良,以及工作、生活、经济条件等原因,使病人产生忧虑、恐惧心理,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控制。因此在了解患者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在护理工作中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1]。

2.1焦虑由于对新环境不熟悉,对病情的担忧,以及日后对血液透析的畏惧,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严重者还会出现血压升高,月经失调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以及血液透析的的按时进行。《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志为喜,喜则气缓。焦虑情绪是由紧张、焦虑、担心和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可以用喜来缓解。针对患者焦虑的原因,运用言语开导法和暗示法,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开导,向其介绍同科室中血液透析效果较好的病例,使其树立信心,减少畏惧感。以轻松幽默、亲切诚恳的语言使患者心理上放松,转移其注意力。

2.2易怒暴怒易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肾病患者本已有血瘀的症候,加之尿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若再暴怒致气滞,会加重病情,容易引起出血和心血管并发症。金克木,悲属金,但是悲的情绪不宜操作实施,不能加重患者的悲观情绪,况且木宜疏不宜郁。而喜为火,木生火,而火旺可抑制木,因此可用喜来缓解怒的情绪,使其心情舒爽。另外可告知患者怒易伤肝,会加重病情,应节怒以养肝,肝气条达,病则早日痊愈。

2.3悲忧心情抑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悲忧过度可使肺气抑郁,且肺主皮毛,肺气不疏,易感冒及皮肤发痒。“忧伤肺,喜胜忧”,若能使患者心情愉快,精神愉悦,悲忧情绪也会一扫而光。

2.4思虑思伤脾,怒胜思。思指思虑、空想以及猜疑,乃至于精神抑郁。思伤脾,脾主血液运化和肌肉四肢的功能,思虑过度还会暗伤心血。思虑过度可以出现消化不良,头晕目眩,怔仲心悸,失眠多梦等。运用情志相胜法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志刺激,引其发怒,然后再用言语开导法、暗示法进行耐心、认真的开导,以情易情,转移其注意力,达到情志护理的目的。

3体会

要做好中医情志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掌握中医情志中的七情病因学说,要有细致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医护人员根据七情的特点及个人不良情绪的不同,做到辨证施护,因人施护,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张颖,胡旭东.情志疗法理论与实践探析[J].陕西中医,2012,23(9):8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