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岸首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深圳口岸首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

叶健忠刘春芳史蕾张妮奇林勤丰徐媛穆庄

叶健忠刘春芳史蕾张妮奇林勤丰徐媛穆庄(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518033)

【摘要】目的:探明输入性腹泻发病原因,为今后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x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病例。结论:境外食用带菌海产品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关键词】口岸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腹泻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352-02

2010年6月9日22:45,由泰国曼谷飞往深圳的FD3622航班准时降落,旅客依此进入入境大厅并通过检验检疫体温监测通道时,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发现一名旅客手捂腹部蹲在地上,有明显的痛苦面容,上前仔细询问得知该旅客有腹痛、腹泻症状。随后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根据《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出入境旅客检验检疫操作规程》对其进行了医学排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病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

旅客卢某,女,23岁,中国籍,该旅客乘机之前吃过自助餐,食用过海鲜、生鱼片等食物。自诉有头晕、头痛、乏力、腹痛等症状,且在之前呕吐一次,腹泻三次,均为水样便;体温37.1℃,痛苦面容,有嘴唇干涩等脱水体征。根据旅客体征、症状与流调结果,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在征得旅客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该旅客进行大便和血液样本的采集。

2实验室检查

2.1口岸现场检查

样本采集后,工作人员立即进行现场霍乱弧菌胶体金标法筛检、血常规检查并及时进行镜检。现场霍乱弧菌胶体金标法筛检结果阴性、血常规检查结果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镜检发现该样品内有大量的运动非常活跃的类似弧菌样物,工作人员遂将样品接种于到碱性蛋白胨水中进行增菌,并立即将患者送急救中心进一步排查、样品送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进一步检验。

2.2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检查

6月10日,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结果反馈,该旅客大便样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核酸阳性。

3诊断结果

该旅客大便样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核酸阳性,结合医学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参照SN/T2142-2008《国境口岸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监测规程》,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病人。

4卫生措施

4.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对该旅客了实施相应的卫生措施,防止副溶血性弧菌在境内传播和扩散。

(1)检验检疫人员登记疑似病例信息和联系方式,联系深圳急救中心将患者转运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

(2)对该旅客经过的口岸区域、乘坐的飞机、随行行李等做终末消毒。

4.2疫情上报

向深圳出入境检疫检疫局卫检处(包括网络直报)上报疫情。

4.3后续监管和联防联控。实验室确诊后,检验检疫工作人员联系患者,通报检测结果,给予健康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深圳局卫检处将情况及时上报总局,并向深圳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通报病例情况,要求协助做好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后续监管处置工作。

5分析与讨论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人们食用被该菌污染的食物,极有可能出现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胃炎,其特征之一为中毒者的粪便多为水样,且常混有粘液和脓血[1]。副溶血性弧菌暴发居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之首[2]。副溶血性弧菌(BibrioParahemolyticus)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夏季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外出旅游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食用生贝类或未熟透水产品。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产品带有明显季节性(以二、三季度污染最重)的特点[3],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症状、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腹泻,这是深圳口岸发现的首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

虽然目前口岸传染病防控较依赖于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但医学巡查工作仍然不可忽视。该病例在通过通道时并没有发热症状,是口岸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通过认真、细致的医学巡查发现,可见医学巡查在一些没有发热症状的传染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圳口岸首例副溶血性弧菌腹泻病例检出过程中,现场检疫查验、医学巡查、现场采样与快速检测、实验室进一步检测、后续处置全流程环环相扣,密切配合,使口岸形成快速、高效的传染病防疫有机体系。

参考文献

[1]苏世彦1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M]1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61-165.

[2]刘秀梅,陈艳,王晓英,等1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33(6):729-731.

[3]程苏云,张俊彦,王赞信,等1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定量检测分析[J]1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2):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