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拔牙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意义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口腔拔牙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意义探析

刘宏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拔牙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意义。方法:就诊于我研究组的初次拔牙患者100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心理护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专科拔牙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心理护理组牙科焦虑量表(D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心理护理组治疗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心理护理组护理舒适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拔牙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低患者焦虑情况、提高配合度、提高护理舒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拔牙;临床影响;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3.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03-02

口腔拔牙患者常常因为疾病本身和手术所带来剧烈疼痛等不良感受(诸如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对患者身体、心理、治疗依从度、满意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1]。常规治疗中,常常只注重对麻醉、术式、口腔拔牙前后的一般护理,而忽视患者焦虑等心理情况的合理护理干预,可能出现患者紧张过度、崩溃、不配合治疗、引发医患矛盾等不良事件。为了分析口腔拔牙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意义,本研究分析此类问题并实施以下临床试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就诊于我研究组的初次拔牙患者。纳入标准:①初次拔牙;②拔牙数≤3颗;③年龄20~65岁。排除标准:①不能配合完成实验者;②口腔解剖生理学有畸形者;③术前存在存在精神类疾病、心理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感染、贫血等病者;④其他可能干扰实验数据情况。最终共100例患者纳入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心理护理组。对照组50例,数据情况:男34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10.6)岁。心理护理组50例,数据情况:男36例,女1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0±10.0)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1.2.1实验前准备:随机分组后,所有患者和家属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拔牙前2小时到门诊接受术前护理,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拔牙方式和麻醉方式,术后30min可以离开。同时抗感染治疗3d。

1.2.2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专科拔牙护理。包括:常规术前告知、术前检查、术前注意事项、术中注意事项、术后注意事项及常规随访事宜。

1.2.3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包括:①工作人员的岗前教育:所有护理人员均参与规范、系统的岗前教育,主要课程有专业心理护理知识、口腔科患者常见不良心理状态知识、言语的表达、交流的技巧、肢体动作规范、肢体语言运用、面部表情运用等。请口腔科医生讲授拔牙的过程和处理注意事项。定期进行演练、培训。②人文关怀:接诊后,耐心仔细询问患者病情,详细记录归档,对重点的病情特征进行显著标记,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待患者,减轻患者对就诊的焦虑。强调患者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患者和家属接受治疗,尊重患者和家属的主体性,尽最大努力改善就医环境,建立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消除不利因素,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等。③环境干预:治疗环境干净整洁,定时清扫整理,布置宽松预约的治疗环境,增加便民设施,安放口腔科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海报或图书,播放轻松愉悦的音视频内容。对治疗室采取隔音处理,既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也可以保证患者之间不会产生互相影响。④手术相关心理干预:包括术前详细告知病情、术式、操作者、麻醉方式等,询问患者相关禁忌症和要求。手术操作中保持治疗室安静,减少对患者刺激。拔牙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安排休息区进行休息。患者休息时向患者介绍牙齿康复和保健的相关知识,重点告知拔牙后常见并发症和处理技巧,患者离开时预留电话保持随访沟通。⑤健康教育:多角度介绍口腔科常见疾病的日常保健,包括牙齿健康、刷牙方式方法、漱口注意事项、健康科学食谱和减少错误生活习惯等。⑧定期进行科内讲评会议,结合遇到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进行护理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优化与改进。

1.3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干预前后采用牙科焦虑量表(DA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口腔科医生根据术中患者情况判定患者治疗配合度:①治疗配合度满意:完全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配合动作;②治疗配合度一般:只能部分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配合动作,给治疗造成轻微困难;③治疗配合度差:极不情愿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少量配合动作,给治疗造成一定困难。治疗结束后,采用自制的调查评分问卷请患方对护理舒适满意度进行评分,计算均值后进行比较。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内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牙科焦虑量表(DAS)评分比较

干预前,心理护理组牙科焦虑量表(DAS)评分(10.6±1.6)分,对照组牙科焦虑量表(DAS)评分(10.2±1.7)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心理护理组牙科焦虑量表(DAS)评分(6.5±1.1)分,对照组牙科焦虑量表(DAS)评分(9.3±1.4)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配合度比较

心理护理组50例患者配合度情况:治疗配合度满意者27例(54.0%)、治疗配合度一般者20例(40.0%)、治疗配合度差者3例(6.0%)。对照组50例患者配合度情况:治疗配合度满意者15例(30.0%)、治疗配合度一般者22例(44%)、治疗配合度差者13例(26.0%)。干预后,心理护理组治疗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舒适满意度评分比较

干预后心理护理组护理舒适满意度评分(91.2±8.7)分,对照组护理舒适满意度评分(73.1±10.4)分。干预后心理护理组护理舒适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口腔拔牙治疗的痛苦感、恐惧感、焦虑感已较前大幅度下降。但口腔拔牙患者的心理问题仍然是造成患者不配合治疗、产生抗拒心理、诱发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1]。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口腔科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故对口腔拔牙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充分重视[2]。虽然口腔拔牙治疗前,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耐心合理的解释、适当的鼓励和安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畏惧、担忧、疼痛感觉,但常规护理措施对拔牙手术治疗的心理辅助效果并不明显。

本研究主要采用专业的心理护理对口腔拔牙患者进行全程心理干预,重点护理工作集中在护理人员的规范系统教育、正确的人文关怀、合理的环境干预、科学的围手术相关心理干预、口腔牙齿健康教育等方面,最终证实:口腔拔牙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低患者焦虑情况、提高配合度、提高护理舒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亚楠.口腔科患者心理状态与洁牙疼痛的关系[D].华北理工大学,2015.

[2]李红梅,李颖超.老年人拔牙情况及术后出血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