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剖宫产预防术中出血分析

/ 1

不同部位剖宫产预防术中出血分析

韩海英

韩海英(辽宁省朝阳市中医院妇产科辽宁朝阳122000)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164-02

近年来,国内外剖宫产率呈增加趋势,我国剖宫产率已上升到30%—40%,个别单位高达50%[1]。术中出血是重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1.68%—32.11%,比阴道分娩率高4倍[2],是产科临床急需解决的课题。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各级医院普遍使用的术式,子宫下段切口位于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下2cm处(子宫下段低位切口)。我们在学习香港周氏剖宫产基础上,探讨将子宫下段低位横切口,上移到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上2cm处(子宫下段高位切口),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量,降低了术中出血率,提高了剖宫产质量。现将此方法及临床应用400例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和手术适应症007年6月—2011年6月住院需剖宫产分娩,无手术禁忌症者,随机分2组,子宫下段高位切口组,子宫下段低位切口组(常规剖宫产)各400例,对术中出血量进行对比研究。术中出血量计算方法为: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所用敷料纱块的血量,吸引瓶中的血量及术毕清理出的阴道出血量总和,采取称重法及容积法计算。

1.2手术方法术前准备硬膜外麻醉2组相同。常规开腹进入腹腔,观察组不需分离腹膜及下推膀胱,于子宫下段膀胱反折腹膜上2cm处,直接横向切开子宫全层一小口,吸净羊水,钝性撕开子宫约10cm娩出胎儿,缝合子宫及关腹同常规剖宫产术。

2结果

2.1术中出血(表1)2组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位切口组明显低于低位切口组。

表12组术中出血比较

组别n平均出血量(ml)uP值

高位切口组400336.04±74.5112.9167<0.01

低位切口组400481.44±102.1412.9167<0.01

2.2术中出血率术中出血以>500ml计算,高位切口组39例,出血率9.75%;低位切口组82例,出血率20.05%(P<0.01),高位切口组术中出血率明显低于低位切口组。

2.3术中副损伤位切口组:膀胱损伤1例,切口撕裂19例(4.75%);高位切口组:无一例膀胱损伤,切口撕裂1例,为特大儿,体重4450g。

2.4术后病率术后24h—7d之内不连续的2次体温达到或超过38℃者列入术后病率。高位切口组为9.75%,低位切口组为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晚期产后出血高位切口组无一例发生,低位切口组2例,1例于术后25d发生阴道大量流血,经抗炎宫缩剂治愈,1例发生于术后28d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肉眼见原延裂切口处内膜缺如,病理报告为炎性改变。

3讨论

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位于膀胱反折腹膜上2cm处,切口近子宫上段,肌肉较厚约为1—1.2cm,缩复能力强,切口自动缩短,很快锁住开放血窦,加之距先露部压迫的颈峡中下段较远,切口不易撕裂,损伤动静脉分支及膀胱机会减少,切口易暴露,缝合方便,出血少。本文高位切口组400例发生切口撕裂仅1例,低位切口组400例,发生切口撕裂19例。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出血率均较低位切口组低。同时,高位切口不需分离腹膜下推膀胱,切口距膀胱约5—6cm,无损伤之忧;切口处肌壁较厚,不易发生撕裂,上下缘基本等同,缝合对称、平整,术后愈合好,可避免因切口撕裂引起的晚期子宫出血发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由于局部解剖特点,下段低位切口术中出血相对较多,术中出血率高。本文将子宫下段低位切口改为子宫下段高位切口,完善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使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率由20.05%降为9.75%,避免了术中术后并发症。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操作简单,易掌握,是目前最理想的剖宫产下段切口,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德智.关于剖宫产若干问题的探讨[C].全国降低剖宫产率及妇产科急症的处理学汇编,1994.

[2]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