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长期卧床病人的预防性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长期卧床病人的预防性护理

周实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湘西416000

【摘要】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在长期卧床病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112例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常规组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结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的发病率上,常规组14.81%,护理组3.44%,预防性护理大幅度降低了该病的发生率。结论:预防性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加速患者的恢复,保障患者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指血液非正常的凝结在深静脉血管内,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多见于外伤、产后、昏迷、晚期癌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病比较突然,患者下肢疼痛肿胀,行走时加剧,时常还伴有脉速、发热的现象,会导致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淤滞性溃疡、肺栓塞等,轻者影响行走,重者下肢致残以至于危及生命[1]。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很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因此有效的预防是保障患者的关键所在,本文探讨的是预防性护理在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形。特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112例长期卧床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112例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将以上患者分为常规组(传统性护理方式)和护理组(预防性护理方式),其中常规组患者为54例,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24例,年龄38至75岁,平均年龄(56.4±4.7)岁;护理组患者为58例,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为26例,年龄38至74岁,平均年龄(56.7±4.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长期卧床的病人。(2)排除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意识障碍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3)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3方法

1.3.1常规组,本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1)药物方面,针对与患者的情况,予以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告知期药物的使用方式,观察其不良反应。(2)日常生活,为患者打造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并且对患者的日常加以指导。(3)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定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1.3.2护理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因与后果,引起重视,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一般护理,让患者多喝水,多食用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高脂肪等食物升高血液粘稠度,保证大便通畅;禁止吸烟、饮酒,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3)体位干预,加强翻身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增加下肢活动,将卧床病人双下肢抬高,使肢体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利用重力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每天进行肢体活动,如腓肠肌挤压及踝泵运动[2]。(4)穿弹力袜,针对一些年龄偏高,卧床时间长,恢复较慢,主动活动少的病人,可以选择穿小腿粗细合适尺寸的弹力袜,白天穿上晚上脱下,根据情况可延长穿袜时间,也可以很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5)观察护理,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期症状,触摸足背动脉、皮肤温度,观察皮肤颜色、肿胀情况,有无异常,被动牵拉足趾是否疼痛,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就诊。(6)静脉护理,对于需要输液的患者,应避免下肢输液,药物浓度高的应加水稀释;输液时使用留置针,避免同一静脉血管反复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输液时使用精密输液器,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3]。(7)药物治疗,祛聚药物(常用拜阿司匹林、右旋糖酐、丹参等)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流畅,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抗凝(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注射方法一定要严格,如果方法错误会引起皮下出血、硬结、瘀斑、皮下血肿。注射可以选择在腹部脐周5-10cm处皮下或垂直皮熠注射。在注射药物时防止药液溢出,注射后用干棉签压迫,禁止揉搓、热敷注射部位。在使用上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出血的倾向,尤其注意伤口渗血及引流管的状况[4]。(8)健康指导,出院以后要定期复查,嘱咐患者禁烟禁酒,多做锻炼,如感觉异常,及时就医。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本组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将各组间的计数资料通过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常规组发病人数8例,未发病46例,发病率为14.81%;护理组发病人数2例,未发病人数56例,发病率为3.44%,两组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常规组患者总人数54例,其中45例满意,满意度为83.33%,护理组患者总人数58例,其中满意为55例,满意度为94.82%,两组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疾病的治疗领域也是日渐广阔,但有些干预治疗难免会有弊端,长期卧床休养就是其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就是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长期卧床,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非正常的凝结在深静脉血管内,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突然,让患者饱受痛苦,轻者影响行走,重者下肢致残以至于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而预防性护理是是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与护理有效结合的新型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与丰富的疾病知识,以患者病情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病情特征、评估结果及患者需求制定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方案,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治疗安全性[5]。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得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上,预防性护理干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一些的预防性措施,大幅度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加速患者的恢复,保障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龙先慧.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727.

[2]王海英.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2013,6(6):42-43.

[3]温雅琴,付凤齐,老年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60-61.

[4]尹方,刘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国医科大学报》,2014,43(10):956-957.

[5]刘霞,朱以佳,张培建腹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诊治进展《中国现普通外科进展》,2014,17(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