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灸脐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4

隔药灸脐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李心沁1于晓帆2黄震3祝永驰4

(1.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22;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3.山东济南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济南271100;4.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目的:本课题观察隔药灸脐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0例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用隔药灸脐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2-3天,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对症治疗,隔日针刺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以症状积分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改变,分析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用隔药灸脐法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状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隔药灸脐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且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隔药灸脐;气血亏虚;眩晕;

ClinicalStudyonTreatmentofVertigoduetoDeficiencyofQiandBloodbyMedicinalMoxibustionofUmbilicalCord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Herb-separatedmoxibustiononumbilicalcordandconventionalacupunctureonvertigoduetodeficiencyofQiandblood,soastoprovidebettertreatmentforclinic.Methods:60patientswithvertigowere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30patientsineachgroup.ThetreatmentgroupwastreatedwithHerb-separatedmoxibustionandumbilicalcordmoxibustiontwiceaweek,atintervalsof2-3days,4timesasacourseoftreatment,fourcoursesoftreatment.Thecontrolgroupreceivedsymptomatictreatmentwithroutineacupuncture,onceeveryotherday,seventimesasacourseoftreatment,fourcoursesoftreatment.Afterthetreatment,thecurativeeffectwasobserved,andthesymptomscorewastakenastheobservationindex.Thechangesofthesymptomscoreinthetwogroupswereobserved,andthestatisticalsignificancewasanalyzed.Result:1.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twogroupswas93.33%inthetreatmentgroup,83.33%inthecontrolgroupand83.33%intheconventionalacupuncturegroup,P<0.05.Theclinicaleffectofthetreatmentgroupwas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2.Comparingthetotalsymptomscoresofthetwogroups,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suggestingthatthetreatmentgrouphadsignificanteffectinimprovingthevertigosymptomsofdeficiencyofQiandblood,andwassuperiorto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ThecurativeeffectofHerb-separatedmoxibustiononumbilicalcordonvertigoduetodeficiencyofQiandbloodisobviouslybetterthanthatofroutineacupuncture,andthecurativeeffectisdefinite,themethodissimpleandhasnosideeffects.Itisworthyofclinical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medication-separatedmoxibustionofumbilicalcord;deficiencyofQiandblood;vertigo;

眩晕是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患者自觉眼前发眩、头晕为主,多由于情志不遂、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等因素诱发出现。据文献资料显示:眩晕在人群中发病率为5‰[1],占就诊患者总数的5%-10%。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眩晕发作的诱因也越来越多,如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使得颈椎发生病变引起眩晕;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搭配,偏食甜食、饮酒过多等,导致脾胃运化能力减弱,湿邪困脾,痰蒙清窍发为眩晕;睡眠时间不充足等致使身体虚弱引起眩晕等等。眩晕的发作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对眩晕病治疗方法的探讨研究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课题采用隔药灸脐与常规针刺做对比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改变并分析统计学意义,证实了隔药灸脐疗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有效性、简便性,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新疗法。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因气血亏虚型眩晕于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将60例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的比例分为隔药灸脐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女14例,男16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28岁,平均(39.73±7.12)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3年,平均(9.57±3.28)年;对照组30例:女13例,男17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7岁,平均(41.77±8.79)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4年,平均(10.27±3.76)年。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等基本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祥见表1、表2。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二版)《中医内科学》[3]中关于眩晕气血亏虚证的标准:

①头目昏沉,头晕,头脑不清晰,严重时不能站立,自己感觉天旋地转。

②可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少眠多梦,心悸动不安等。

③多伴有情绪不畅、体质虚弱等病史。

④平素少气乏力,不甚劳作,遇劳加重等。

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年龄在20-60岁之间。

③签订知情同意书,紧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

②严重的心、脑、肾、肝等慢性疾病及颅内器质性病变者。

③因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或坚持治疗者。

④排除眼性、心源性、药源性等所致的眩晕。

1.5剔除标准

①误纳入受试者。

②诊疗记录不够完整或信息不够全面影响疗效判断者。

③治疗期间因其他病症影响治疗效果者。

④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继续坚持治疗者。

1.6脱落标准

①受试者自行退出者。

②受试者依从性差,干扰治疗而影响试验效果者。

③受试者因不良反应或其他疾病影响疗效而放弃治疗者。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

(1)脐灸药粉的制作:方选益气养血补脾的归脾汤加减,黄芪30g、白术20g、陈皮12g、柴胡15g、当归30g、生地黄20g、党参15g、茯苓15g、川芎12g、肉桂9g、白芍12g,超微粉碎,混合均匀后密封储存。

(2)操作方法

①脐灸面圈的制作:用纯净水少许将面粉和成硬度适中的面团(太硬不易塑形,太软则易灼伤皮肤),将其做成厚度为3cm,直径为6cm的圆柱形状,在其正中作一个直径为1.5cm的圆孔,并将周边捏起1cm的碗沿。

②调制脐灸药粉:将上述准备好的药粉放入容器中,按30:2的比例加入冰片,充分调匀备用。

③令患者平躺于舒适的治疗床上,嘱其暴露肚脐,用75%的酒精在其局部常规消毒,先将面圈放置于肚脐上,面圈的中央小孔正对肚脐,后将药粉(约8-10g)填入脐中。

④将捏好的艾炷(底端直径2cm,高2.5cm)点燃顶端,放置于面圈中央的小孔上,待其燃灭后再放第二壮,更换4壮艾炷,持续施灸1个小时。

⑤治疗结束后,将面圈取下,药粉留置脐中,用医用胶带固定,8小时后受试者即可自行取下(受试者若为过敏体质,可提前自行取下),用温水洗净肚脐,

(3)治疗周期:1周2次,每次间隔2-3天,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1.2对照组

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针灸治疗学》[5]中关于眩晕气血亏虚证的治疗选穴:

(1)取穴:百会、风池(双)、肾俞(双)、肝俞(双)、足三里(双)、脾俞(双)、气海

(2)操作方法:针刺足三里和气海穴时,嘱患者取仰卧位,针刺其余诸穴时,嘱患者取俯卧位。对上述穴位用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后,用0.30×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产)沿帽状腱膜下层平刺入百会0.5—0.8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风池穴向鼻尖方向刺入0.6寸,双侧脾俞、肾俞、肝俞穴位均斜刺0.3—0.5寸,不得刺入过深,其余穴位均常规针刺1—1.2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min。

(3)治疗周期:隔日针刺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观察指标

参照1994年颁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有关眩晕气血亏虚证的症状评分标准制定评分细则。(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中医症状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GB/16751.2-1997制定中医证候评价标准如下:

2.3疗效评定

采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即治疗前症状积分与治疗后症状积分的百分数折算法:疗效指数n=[(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n≥95%,症状基本消失。

②显效:70%≤n<95%,症状明显缓解。

③有效:30%≤n<70%,症状减轻,但劳累后加重。

④无效:n<30%,治疗后无变化。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临床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

3研究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经秩和检验,P<0.01,两组的眩晕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方面治疗前后均有极显著差异,提示隔药灸脐和常规针刺在改善眩晕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经秩和检验,两组的眩晕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方面在治疗前均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效果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P<0.01,提示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效果显著。

经t检验,*P>0.05,提示治疗前两组总症状积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Δ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总症状积分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经秩和检验,Z=-2.098,P=0.036<0.05,提示治疗组隔药灸脐法在改善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状方面效果比对照组常规针刺更加显著。

4讨论

《黄帝内经》认为眩晕的发病机理与肝关系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同时也指出其发病与隋海不足、血虚等多种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灵枢·海论》中记载:“髓海不足,……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记载:“上虚则眩”等。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总结起来可概括为:眩晕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脑,虚多指肝、脾、肾三脏虚损,实多指风、火、痰、瘀等实邪为患[7],而现代中医内科学将眩晕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性眩晕多为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或为先天禀赋不足,髓海失充;实性眩晕多为肝火、内风、痰饮、瘀血阻滞经络,影响气机的运行,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气血亏虚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胀,少气乏力,不喜劳作,甚者稍动则剧,心悸不安、面色萎黄,眠浅易醒、唇甲不泽,食欲不振,毛发失荣,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病因为气血化生不足或气血耗损过多,如体弱、失血、脾气亏虚、思虑过度、饮食伤脾、虫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中医治疗本证以补气养血,调养心脾为原则。侯转转等[8]采用针刺督脉穴位为主治疗本型眩晕30例,并将本疗法命名为“通督疗法”,平刺神庭、百会,向下颌方向刺风府、直刺大椎、身柱,颈6-颈7夹脊穴、足三里、三阴交等,隔日治疗一次,治疗20天。结果总有效率为93.3%,基底动脉的供血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覃伟钊等[9]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方治疗本型颈性眩晕,中药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归脾汤,有效率高达93.3%,强于对照组73.3%。徐敏等[10]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35例,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基础,加用华佗磁疗贴贴压耳穴,实践证明,耳穴贴敷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更优。

隔药灸脐法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作用主要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进而调节人体阴阳和脏腑功能,最终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1]。脐即神阙穴,是任脉中的重要穴位。《素问·穴论》中指出“…当脐之中,神阙穴也”,《针灸大成》命其为:“气舍”,这也说明神阙穴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12]。《会元针灸学》中提到了:“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天一生水而生肾……十月胎满,则神注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指出了脐带是母体与胎儿进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传输以及代谢物的传出的重要通道[13]。隔药灸脐法治疗眩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促进机体对脐中药物的吸收实现的,补益气血的药物经过超微粉碎后更容易被吸收,而且面圈在被加热的过程中,面圈中的水分会析出与药物混合,在艾灸的作用下,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同时,灸后用医用胶带固定药物,使得药物更好的被利用,巩固疗效。

基于《黄帝内经》中“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及“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与针而调以甘药也”的理论指导,本课题采用隔药灸脐疗与常规针刺做对比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得出结论:治疗组用隔药灸脐法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常规针刺法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隔药灸脐优于常规针刺;两组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状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赵志荣.眩晕疾病与药物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03):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

[5]高树中.针灸治疗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9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7]李涵,杨明会,李绍旦.眩晕症病因病机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2):136-139.

[8]候转转,许世兵,邬伟刚,等.“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09):901-905.

[9]覃伟钊,郑泽荣.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12):1734-1735.

[10]徐敏,杭燕.耳穴埋籽在气血亏虚型眩晕中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48.

[11]李金,叶明花,秦晓剑,马玉玲,倪敏钰.脐疗研究概述[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04):110-113.

[12]熊曼玲,欧飞微,梁迪,罗婧,姜丽娟.脐针疗法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1):83-85.

[13]黄晶晶,神阙.命门灸在治疗阳虚体质月经后期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