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修补的现状与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腹股沟疝修补的现状与进展

郝鹏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5000

【摘要】腹股沟疝是普外科临床治疗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治疗。本文以腹股沟疝的修补作为切入点,探讨其修补的现状和进展,之后并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归纳,希望能为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现状;进展

1.前言

现阶段,手术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临床上产生了诸多种应用于腹股沟疝治疗的手术方式。临床中关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主要进行修补治疗,传统修补术远期疗效较差,复发率较高。因此本文深入探讨腹股沟疝的修补现状和进展,如下:

2.修补治疗方式

2.1无张力修补治疗首次提出

自1887年Bassini首创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经典疝修补术以来,腹股沟疝的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1989年美国医师Lichtenstein在美国外科杂志上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概念后,此技术在国际上迅速开展应用。2001年8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提出:修补材料作为一种假体置入,宜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抗生素使用原则,可于术前或术后24小时内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但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围手术期是否需要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存在较大争论,目前国内有学者认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与术后切口感染并无直接关系,且应用抗生素会造成药物的极大浪费和医疗费用的上涨,使致病菌耐药菌种和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诸多临床研究均显示,该种术式应用于腹股沟疝治疗,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总体疗效更加。

2.2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治疗首先需要为患者进行麻醉后,取术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厘米至耻骨结节作一斜形切口约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显露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肌腱,切开提睾肌,找到疝囊后,剪开疝囊,探查疝囊内内容物并将其回纳腹腔,剥离疝囊至疝囊颈部,用可吸收线双线缝合疝囊颈部,并再次贯穿缝扎,疝囊颈关闭满意后,剪去多余疝囊,提起、牵开精索,显露扩大的内环口,将伞状补片填塞入腹股沟管内口并固定好,再将片状补片置于腹内斜肌筋膜与腹外斜肌筋膜间,并将精索提起置于补片上,缝合腹外斜肌腱膜,保留外环口约一食指尖大小,依次缝合皮肤各层。

无张力疝修补术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用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此法克服了传统手术(即不用补片的缝合修补法)对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的干扰,层次分明,而且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具有适应症广、组织损伤小、疼痛少、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远期复发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取代传统手术成为疝修补的首选术式。

与传统手术相同,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后一旦出现切口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往往导致疝复发,手术失败,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深部感染多为补片感染,有学者[2]认为造成补片感染的原因有:(1)补片的应用使伤口无效腔大;(2)粗糙补片的感染多发生于补片的周边;(3)复发疝由于手术瘢痕多、手术时间长,且原手术线结处易隐匿细菌;(4)嵌顿疝手术,肠道菌群易位。出现深部补片感染后经常需要取出补片,再次手术难度亦大大增加,此即是术后主张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原因。患者补片感染的发生除与补片相关外,还与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有关,高龄、糖尿病、肾衰等机体功能差的高危患者出现感染的机率较高,而补片作为一种网状植入物,细菌定植后易产生一层生物膜,保护细菌避免受到免疫细胞和药物的攻击。因此临床外科医生处于保险心理,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甚至长期应用至切口拆线,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一项Meta分析结果[3]认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疝无张力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无实质性效果。杨春,张伟,王康[4]等一项回顾性研究认为在择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并且达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标准的患者中,不使用抗生素不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腹股沟管位于腹壁,不与人体自然腔道相通,不存在人体的寄生菌群,腹壁手术是清洁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的人工合成材料为聚丙烯单丝编织的网孔无菌材料,其网孔直径大于10μm,有良好的组织相融性,人体免疫细胞能自由进入,不易引起人体排斥反应,也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只要围手术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手术操作轻柔,术中彻底止血,术后加压包扎,从各方面防止细菌侵入并根除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也不会出现切口感染。

2.3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微创外科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腹腔镜技术及设备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一种治疗腹股沟疝的新型技术手段,目前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修补术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已存在缺陷的腹股沟管结构不会受到破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促进患者术后得到更快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预后效果。在腹股沟疝患者治疗中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有解决开放式疝修补术存在的诸多缺陷,其突出优点主要表现为创口微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恢复快等。在腹腔镜实施手术操作,术野更加清晰,术者能够同时对双侧腹股沟疝实施有效处理,疗效更加显著。赵俊,张晓东[5]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开放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但是该种术式的应用也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其缺点主要表现为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对术者技术有较高要求,且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该种术式不易于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3.结束语

腹股沟疝的治疗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目前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方式已经有很多种,且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各自存在优缺点。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轻、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该种手术方式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在临床应用中最为容易推广。而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以下优势:创伤微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美观等。但是该种手术方式也存在缺点,主要表现为对术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其推广存在一定难度。随着医学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提升和改进以及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相信腹股沟疝的修补治疗能够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王家胜,杨雷,康小兰,陈勇.自固定补片与普通缝合补片用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34):5552-5558.

[2]陈永军,卢榜裕,江文枢,黄玉斌,雷宇,蒙元彪,赵波.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02):282-284.

[3]赵健,郭天康.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Meta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01):86-93.

[4]杨春,张伟,王康.腹腔镜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对比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01):40-43.

[5]赵俊,张晓东.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3,(0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