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情景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赵婧瑶

赵婧瑶

(大理卫生学校,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被推广应用到各类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作为重要医学基础课的生理学,将应该如何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魅力呢?本文以生理学教学中《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这一堂课为教学活动的“应用土壤”,和大家一起来探析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生理学教学;实践

情境教学法是为了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法已经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作为重要医学基础课的生理学,也势必要尝试和发挥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生理学一方面具有理论性较强、相当一部分的理论知识都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学科特性;但另一方面,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与植物、动物、人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我们势必要通过情境教学等教学手段,在医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间架起一座可以往来的“彩虹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生理学史学故事等情景模式来学习生理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用生理学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医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掌握生理学知识和技能,为在后续的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学习习惯。下面笔者以生理学教学中《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这一课堂教学活动和大家来起来探析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礼记?中庸》中提及:“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意在说明,无论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同理,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把握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破解教学难点。就情景教学而言,要充分挖掘与本次课相关的教学情景,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病例情境、故事情景等。

2.情景教学在生理学《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教学活动的实践

1.1引入史学小故事以点题

以“巴甫洛夫制备小胃”的故事热身,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谈论→教师总结,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就和巴甫洛夫研究的胃液相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学者们严谨治学、坚持不懈做事的优良品格→教师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设问:今天大家的早餐吃了什么食物?你知道食物进入你的体内,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本课内容,以达到“点题”的目的。

2.2创设“馒头历险记”的生活情境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充分挖掘“一日三餐”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采用师生互动形式(扮演不同角色),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分两步走。

2.2.1讲概述。一是通过挂图和多媒体图片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帮助学生复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掌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理学观点。提出问题:通过看图,请你找出哪些是消化道,哪些是消化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消化系统的组成。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多媒体总结归纳和讲清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消化的方式三个问题的概念及联系。

2.2.2重点讲解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一组关于“进餐的漫画”和“食物在体内消化过程”的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你想知道早餐进入你的体内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吗?设置悬念,导入教学,将教学内容分别融入食物历险的“四个小站”。教师扮演“馒头历险记”的解说员,学生扮演“馒头历险记”的体验者。

第一站:讲解口腔内消化。自然过渡:通过以上知识的铺呈,让我们一起开始走入馒头的历险故事的第一站“口腔内消化”。提出问题:馒头有什么味道?→学生回答:馒头越嚼变得越甜→教师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带着馒头为什么会越嚼变得越甜的问题深入学习→教师讲解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第二站:讲解胃内的消化。情景营造:让我们一起走入馒头历险记的第二站“胃内消化”。一是简单讲解胃液来源及一般理化性质;二是重点突破胃液主要成分及作用,帮助学生归纳胃液的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的生理特性;三是联系生活实例,如酗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类等药物,会出现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四是借助挂图、多媒体图片讲解胃的运动形式,化抽象知识为生动感受,从概念和生理意义两角度对比学习胃的各运动形式。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描述一下馒头在胃内的历险过程么?→引导学生回答:馒头在胃内变形为食团,在胃的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下,食团变形为食糜,随着胃的运动,食糜被逐渐排人十二指肠。

第三站:讲解小肠内的消化。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问题:胰液及其作用、胆汁及其作用、小肠液及其作用和小肠的运动。情景营造:让我们一起走入馒头历险记的第三站“小肠内消化”,小肠内的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一是运用对比的学习法,借助借助挂图、多媒体图片展示,从两个层面,即来源及理化性质与主要成分及作用来帮助学生对比记忆和掌握胰液、胆汁和小肠液三种消化液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结合临床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若胰液分泌减少→将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被完全消化和吸收;若是胰液分泌增多→将出现胰腺自我消化,引发危及生命的胰腺炎;三是对比学习小肠的三种运动形式,即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描述一下馒头在小肠内的历险过程么?→引导学生回答:在小肠内馒头变形为更小的食糜,并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剩余的食糜被逐渐排大肠。

第四站:讲解大肠内的消化。情景营造:让我们一起走入馒头历险记的最后一站“大肠内消化”,根据教学进度,这乃是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但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前预习。提出问题:大肠有无消化功能?馒头在这一环节会经历怎样的“冒险”?通过设问,留下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小结:到此馒头历险记的故事老师基本讲完了,同学们有些什么收获呢?让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从而自然过渡下一环节。

2.3小结

以知识网络和图表结合的形式,归纳本次课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首先理清纵向思路,遵循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即口腔→胃→小肠→大肠;其次理清横思路,分别从历时、化学性消化、食物性状、机械性消化四个方面对比学习。

2.4教学反馈与延伸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已经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来思考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么?→引导学生回答: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通过习题演练,及时了

解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对易错的内容及时梳理和补救,以便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布置作业来进一步趁热打铁,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3.结语

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曾在其《师说》一文中写到:“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为,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终生学习,要注重学情分析,要注重教学反思,充分发掘各种因素,使更多的教学方法巧妙而合理地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把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生理学情境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可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病例情境、故事情景、与学科相关的前沿与边缘知识情景、实验情景、价值情景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巧妙地选择贴近的示例材料,重在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应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想象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从而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体会生理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用生理学的观点来解决问题,从而营造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以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彭波,李茂松.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姚伟红.生理学情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N].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4.

[3]郑学芝,金秀东等.生理学教学应用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76-78.

作者简介:赵婧瑶,女,白族,大理卫生学校生理学助理讲师,主要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