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运动治疗偏瘫58例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针灸结合运动治疗偏瘫58例疗效研究

陈连菊

陈连菊凉山州会东县中医医院(新中医院)615200

【摘要】目的:针灸结合运动治疗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提高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中医方法学的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中风后偏瘫患者共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改善血流循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加运动治疗。疗效评价结果包括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含死亡)。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等级显著较高。结论: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以及运动治疗,有助于减轻偏瘫患者脑细胞的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运动;偏瘫;疗效;康复

脑卒中俗称中风,年发病率为2.16‰,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也较高,而偏瘫是脑卒中所致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逐渐降低,导致偏瘫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有研究报道,早期针灸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影响[1]。能否将中医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运动疗法相结合,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以辅助提高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新课题。因此笔者尝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加运动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中风后偏瘫患者共110例,排除严重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其中男52例,女58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7.9±6.8)岁。发病时间9~20d,平均时间为(13.9±5.8)d。患者经CT或核磁共振检查,均诊断为脑梗死。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改善血流循环的药物治疗。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加运动治疗,其中针灸疗法包括针刺风池、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对上肢瘫痪者加取肩髎、肩髃穴、外关、合谷、手三里诸穴。对下肢瘫痪者加取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血海、梁丘诸穴。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治疗1次/d,治疗5d为一个疗程,休息2d后进入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5个疗程。运动疗法参照Bobath疗法,主要包括体位变换训练、关节活动、平衡性锻炼、步行训练、肌肉力量的器械训练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穿衣、脱衣、进食、大小便、洗脸等,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3疗效评价方法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性急症协作组在1996年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根据神识、语言、面瘫、眼症、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其他症征进行评分,诊断得分为各项指标的最高分相加而成,满分为52分,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通过折算法得到疗效结果,即(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1%;进步:36%~56%;稍进步:11%~36%;无变化:<11%;恶化(含死亡):负值[2]。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成组设计秩和检验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等级显著较高。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偏瘫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Bobath运动疗法有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3]。治疗组患者采用Bobath运动疗法,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换训练、关节活动、平衡性锻炼、步行训练、肌肉力量的器械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训练,对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认为,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现代医学发现,脑梗死患者的病灶附近存在一个可称为半暗带的存活神经细胞区域,若能针对半暗带进行治疗,可明显增加脑部血流供应,改善脑细胞的活性[4]。通过反复的刺激可以在神经突触之间重新建立神经网状网络,使中枢神经功能得到恢复。针灸取肝、脾、肾经之穴位,其刺激作用可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来看,针灸治疗偏瘫患者,可以促使脑部血管扩张,血流供应增加,改善缺氧的脑细胞功能,同时可以加快自由基的清除,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5]。对下肢瘫痪的治疗组患者,我们加取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血海、梁丘诸穴,以较快的恢复下肢的粗大动作功能。对上肢瘫痪者则加取肩髎、肩髃穴、外关、合谷、手三里诸穴,以促进上肢精细动作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等级显著较高,说明针灸治疗作为祖国医学的有效方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可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6]。

综上所述,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以及运动治疗,有助于减轻偏瘫患者脑细胞的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平,林展增,谭海彦,等.早期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2(2):37-3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性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周夫瑞.针灸在脑梗死后偏瘫运动康复的应用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4):358-359.

4.BrownMM.Brainattack:anewapproachtostroke[J].ClinMed,2002,2(1):60.

5.周亮君.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J].2012,19(2):108-109.

6.高俊鹏.针灸配合运动康复对中风后偏瘫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