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菌移植在顽固性腹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粪菌移植在顽固性腹泻中的应用

胡咏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417000

【摘要】目的:分析粪菌移植在顽固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顽固性腹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顽固性腹泻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醋酸奥曲肽治疗,予以观察组粪菌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0%,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粪菌移植应用在顽固性腹泻治疗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粪菌移植;顽固性腹泻;应用效果

顽固性腹泻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临床症状以排便次数多及粪便稀薄为主,并且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构成严重影响。粪菌移植因为具备较悠久的历史,再加上可以重新肠道菌群,当前已引起社会各级人士的重点关注[1]。该疗法通过把健康者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对肠道菌群失衡进行调节,重新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应用在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临床治疗中,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2]。为了分析粪菌移植在顽固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顽固性腹泻患者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顽固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9.18±9.63)岁;病程0.1-1年,平均病程(0.52±0.14)年;按腹泻程度分:轻度12例,中度29例,重度9例。同时将同期收治的50例顽固性腹泻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9.04±9.24)岁;病程0.1-2年,平均病程(0.86±0.32)年;按腹泻程度分:轻度11例,中度31例,重度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醋酸奥曲肽治疗:对患者进行补液以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治疗后,取100-200μg醋酸奥曲肽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2次/d,7d/1疗程,治疗2个疗程。

予以观察组粪菌移植治疗:用无菌烧杯收集100g标准健康供体的新鲜粪便,密封保存送至无菌操作室后马上进行处理。操作人员把粪便放置在无菌搅拌器内,加入500mL无菌生理盐水,把搅拌后的粪菌液逐一通过2.0、0.5mm孔径的筛网,接着收集粪菌液短期保存在零下20℃冰箱内,整个制备流程时间不超1h。粪菌移植治疗总疗程为9d,前3d主要为患者做好肠道准备,每天均口服500mg万古霉素,2次/d,持续服用3d,胃镜下放置鼻肠管后前往医院接受6d的经鼻肠管注射粪菌移植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禁止接受其他常规治疗,情况不严重时不提倡服用其他药物。

1.3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后,患者的腹泻症状退去,大便成型,判断为痊愈;治疗后,患者的腹泻症状显著好转,每天腹泻次数为1次,大便基本成型或者偶尔有便溏,判断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腹泻症状无改变甚至恶化,判断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均使用专业医学软件SPSS13.0以及excel软件进行,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率方式来表示,并进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顽固性腹泻为内科常见病之一,该病在临床上主要指的是患者每天排便次数多于正常值,并且大便质量稀薄的肠道症候群,其病程较长,较容易反复发作,治愈难度极大,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3]。虽然当前临床对于顽固性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是已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肠道感染、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粘膜低度炎症以及肠内菌群变化是诱发该病的潜在发病机制。鉴于顽固性腹泻患者大部分为儿童、老人及肿瘤患者,因此临床治疗时应该努力应用合适的方法增强患者临床效果。以往临床治疗腹泻时,多数采取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因为抗生素能够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对此可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形成不利影响[4]。

粪菌移植为最近几年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用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指的是采取一定方式把健康者粪便中的微生物(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对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状况进行调整,并且重新构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临床经常使用在肠道内、外疾病的辅助治疗中。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维护肠道稳态以及人体代谢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5]。国内外已有不少动物实验研究报道指出,肠道菌群和胃肠动力两者存在极大的关联,相对于正常菌群的小鼠来说,无菌小鼠表现的胃排空延迟以及肠道传输时间延长现象更明显;同时将单个典型肠道菌种引入到无菌小鼠中后进行详细观察,可以发现无菌小鼠的肠道传输时间可以明显被改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学者以上述动物研究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肠道菌群对肠道动力作用的新机制,已有临床研究证明患者的肠道菌群遭受破坏后,其短链脂肪酸生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从而造成胰高血糖素样肽生成下降,进一步对患者的胰高血糖素样肽生成进行抑制。本研究中,粪菌移植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醋酸奥曲肽治疗组,该结果充分说明了顽固性腹泻患者采取粪菌移植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顽固性腹泻患者应用粪菌移植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学良,崔云龙,张宗梅等.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4,4(4):152-155.

[2]田宏亮,丁超,龚剑锋等.粪菌移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20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8):873-875.

[3]周庆云,潘学勤.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粪菌移植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4):508-510.

[4]张发明,范志宁,季国忠.粪菌移植的概念、历史、现状和未来[J].中国内镜杂志,2012(9):930-934.

[5]郑晗晗,江学良.粪便菌群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