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跖趾痛风性关节炎12例X线分析

/ 1

第一跖趾痛风性关节炎12例X线分析

崔洪1武强2李友仁3

崔洪1武强2李友仁3

(1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63)

(2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石河子830063)

(3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63)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156-02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脂高蛋白饮食摄入量增加,致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临床上代谢功能紊乱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痛风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多。痛风的主要临床症状源于关节的病变,分析病变关节的X线特征,有助于提高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准确性。现对我们经临床证实的第一跖趾痛风性关节炎12例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5年6月—2007年6月12例患者,男10例(83.3%),女2例(16.7%),年龄35~70岁,病程8~18年,平均11年。

1.2症状和体征12例均有关节剧痛伴红、肿、功能受限等表现,均为单侧。血尿酸测定值在410~1100µmol/L。尿常规检查检出尿酸盐结晶8例,血沉检查有9例不同程度的升高,1例痛风结节组织破溃后可见白色尿酸结晶排出。

1.3方法采用北京万东产(新东方)500MA带电视的X光机,曝光条件为50mA,0.15s,50~55kV,用KODAK牌8×10感绿X线胶片。12例患者均摄足正、斜位片。

2结果

2.1第一跖趾关节软组织肿胀本病为一慢性过程,但在早期和急性期可出现明显的软组织肿胀,有3例仅表现软组织肿胀,无明显骨质改变,7例除表现软组织肿胀外,还合并骨质改变。

2.2早期骨质改变关节肿胀的临近骨质呈波浪状凹陷或花边状骨膜反应,关节边缘出现小米粒样缺损。

2.3中晚期骨质改变关节的骨端出现小囊状骨质疏松区,穿凿样的骨质破坏,边缘多有硬化(6例),且出现翘起的皮质(2例),关节间隙变窄(3例)。

2.4晚期改变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广,出现多个互相融合的蜂窝状缺损,边缘硬化,破坏区内有砂粒状钙化(痛风结节钙化),关节变形明显,有关节脱位趋向。

3讨论

1)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以体液、血液中尿酸增加及尿酸盐结晶沉着于关节、关节周围及皮下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为特征。初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软骨及滑膜面,刺激滑膜而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滑膜增厚,肉芽组织形成。软骨下骨中也有尿酸盐沉积,引起关节面骨质破坏。当肉芽组织累及关节面时,其血管翳破坏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皮质,造成关节间隙狭窄。当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可致其周围组织坏死及炎症反应,形成结节状突起的痛风结节。基于这样的病理基础,加上下肢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承受压力大,容易损伤,且局部温度低,故第一跖趾关节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最好发部位,其次为踝、手、腕、膝和肘等关节,为单侧或双侧发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高峰为40~60岁,男女之比约为6:1。临床以屡次突然发作的关节炎和血清中尿酸过多为特征,通常分为3期:①无症状期:时间较长,仅有高尿酸血症。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数在睡眠中因关节剧痛而惊醒。早期多侵犯单关节,关节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红肿热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多见(50%~90%),一般历时数日至2周症状缓解,间歇期可从数月到数年,以后每年可复发1~2次或数年复发1次,发作愈来愈频繁。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精神紧张均可成为发作诱因。③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炎症不能完全消退,关节由急性发病至转为慢性关节炎期平均11年左右,关节僵硬畸形、运动受限。30%左右患者可见痛风石和发生肾脏合并症以及输尿管结石等。本组12例临床症状和体征、血尿酸测定及关节周围痛风结节,结节破溃后可见白色尿酸盐结晶基本与文献所述相符。

2)X线骨质改变由轻到重表现为:局部关节偏心性软组织肿胀、关节端出现边缘波浪状凹陷或花边状骨膜反应,小米粒样缺损,继而发生小囊状或穿凿样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其边缘翘起且突出颇具特征,严重者发展为多个破坏区相互融合,呈囊状融合成蜂窝状,关节间隙变狭窄,关节面破坏凹陷不光整,破坏区可出现砂粒样钙化,最终关节因骨质增生尔膨大,关节骨赘形成,出现关节脱位或强直,本组患者的X线片表现与上述X线片表现基本相同。

3)痛风的X线表现出现比较晚,本组患者有11例追诉病史,示10年后才出现骨质破坏,因此,在临床上,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不可单纯依靠X线检查,以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