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空置率传统村落发展路径探索——以松阳县下坌村传统村落旅游策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空置率传统村落发展路径探索——以松阳县下坌村传统村落旅游策划为例

向晓红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彰显文化自信时代使命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以松阳县下坌村为例,深度探索新常态下“文旅+”模式在高空置率传统村落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文旅模式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彰显文化自信时代使命背景下,作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空间载体,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基于以发展促保护的大原则,“文旅+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成为破题关键。随着乡村旅游由粗放式向精致化的转变,过去单一的农家乐、乡村游的形式慢慢不能满足市场发展要求,发展乡村度假综合体成了开发乡村旅游的重点,而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实现“一个村落就是一个野奢度假综合体”成为时下热点,通过传统村落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并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

二、村落特征与价值分析

(一)村落周边传统资源

下坌村地处被誉为千年古县的松阳县城以西16km,分属松阳县村落发展格局中的“中部松古盆地片区”,并处松阳县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线路中的“松中山脉线路”上。

(二)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

下坌村坐西向东,顺山势而居,众门朝东,迎春阳之和,避肃杀之气。居所依山层叠而建,与梯田相映,从规划布局到每幢建筑以及整体环境均传统天人合一,融合农耕文化,凭借自然山水,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

(三)传统建筑特征

传统建筑集中修建于清康熙年间及民国,种类繁多,传统建筑造型美观古朴,结构形式丰富多变,传统宅院格局多为三合院或二层土木楼房,外观立面和梁架结构等基本保存原有的格局和传统风貌。

(四)历史环境要素特征分析

村落的环境要素历史悠久,保留了古道、古河道、古树、古井、古踏碓、古晒台等时代的印迹,反映了下坌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原始古朴的风貌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五)总体评价

下坌村的村落山水格局独特,自然景色优美,古朴秀丽,村落与山田相融的风景如画。古建筑群风貌协调统一并具活态性,传统建筑造型美观古朴,装饰典雅别致,房子格局呈地道形,可以互通,具有江南传统的古民居特色,村内存留众多历史要素,非常适合田园生活体验、红色旅游体验、绘画写生和摄影创作等休闲、艺术型旅游,是松阳县古村落重要的休闲文化旅游资源。

三、旅游策划

(一)旅游主题定位

下坌村旅游主题定位需结合松阳县域旅游总体规划对斋坛乡原生态高山村落修养区的定位,利用村落与山田相交融,生产与生活空间联系密切,具有完整的古村落风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作物资源的特点,综合文化旅游、休闲、游乐、度假、田园体验等多元化功能,通过休闲古民居、地道阵探险、农耕体验、开心农场、作物采摘、花海体验等多种组织方式,以新的创意方式,搭建出“生态+游乐+农业民俗+农庄度假”的“田园慢生活”,突出历史文化游和生态高山体验游两大主题,重点发展“田园采摘游”。

历史文化游主要依托宗族文化和民间艺术展示,如采茶灯、庆丰收迎神赛会等传统民间艺术活动。生态农园体验游主要依托纯天然绿色生态种植,倡导生态、健康的休闲养生和农耕采摘体验。

(二)旅游功能区划分

1、古村风情民宿区

传统建筑聚集区,承载着下坌历史文脉,本区块主要展示古村落格局风貌和传统文化,再现传统农家生活场景。通过部分传统民居内部提升改造为民宿,保持原汁原味的农家风貌、保持村落原始的生活气氛。

2、梯田果蔬采摘区

位于下坌村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东北侧,层层梯田种植多种原生态蔬菜谷物,如南瓜、红薯、玉米、花生、茄子、豆角等,极具乡土田园气息。本区块现状具有良好的蔬果种植基础,通过特色作物筛选,作为农耕体验、开心农场和作物采摘的活动区。

3、遂昌花海体验区

依托山地地势打造阶梯式花海景观,精选四季花种,保证鲜花常年盛开,作为下坌生态体验游的旅游特色点。

4、野奢溪水垂钓区

巧用天然的溪水、田园相融的格局,农作物种植景观化、注重肌理、色彩组合变化,优化溪水环境,开展亲水朔溪体验,设置沿溪垂钓园。

5、竹海翠浪观赏区

区内翠竹林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百年古道穿梭林内,沿路设置竹林观景平台与山景摄影点,选取环境较好的民居提升改造为林间民宿。

6、山茶农耕体验区

松阳茶叶在中国古代茶林中独树一帜。早在三国时期,松阳已出产茶叶,至唐代逐渐兴盛。下坌村依旧传承古老的松阳茶栽培,保留有大片山地茶园,茶园清新俊秀,茶树沿山势层叠而植,景色优美。本区块主要发展品茶赏茶,体验采茶做茶的旅游活动。

(三)游览线路组织规划

1、传统文化体验游线

沿历史文脉风貌轴线进行拓展,结合历史文化建筑、古道、古溪等历史要素进行观光游览,感受村落各种文化和传统风貌。

主要游览路线: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小庙宇——43号古民居——地道阵房屋(农家乐、特色民宿)——古踏碓——村委会/古戏台——王氏宗祠——新兴社——古村漫步。

2、生态田园景观游线

欣赏梯田、花海、竹林、溪流、林地与村庄构成的天然生态画卷,感受静谧纯净的山野自然环境。

主要观景线路: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素雅古道——花海山庄——高山观景台(花海摄影点)——山茶园——高山茶馆——翠竹林(竹林听海、山景摄影点)——云梯果蔬园——滨溪垂钓园。

(四)旅游服务设施

1、旅游接待服务

下坌村村口原村民交易市场兼作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旁设置旅游停车场一处。

2、旅游餐饮住宿设施

旅游餐饮: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民居开展旅游餐饮服务,如以“农家乐”、“高山茶吧”、“花海山庄”等旅游餐饮。

旅游住宿:结合历史文脉及功能发展轴设置主题民宿,利用传统民居设置,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民居进行旅游接待服务。适当推进民宿改造,使游客能体验村落的山田静谧氛围、乡土气息。

3、旅游购物

旅游购物点结合游客服务中心和各特色民宿,展示、销售传统手工制品等特色旅游商品。

4、旅游标示系统

标志的造型、色彩和规格应与历史环境相协调,主要设置于出入口、历史建筑、建议历史建筑和传统构筑物等出入口、巷弄始末处、公共设施入口等处。

5、卫生设施

结合旅游观光流线,在村口旅游服务接待中心设置公共厕所,开放各民宿厕所,沿村内主要道路流线设置垃圾桶。卫生设施的色彩、材质应与周边建筑风貌相协调。

四、后续思考

(一)“文旅+传统村落”模式探索

1、高空置率传统片区整体打造。

将闲置民居集中,进行整体打造,由村镇集体对空置民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市场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度假区域。

2、精品度假品牌塑造。

对于闲置民居的改造要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塑造独立的度假品牌。

3、调动村民积极性。

度假乡居模式,根植于乡村生活,村民的参与必不可少,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或返聘村民为度假村(区)员工等多种方式,促进村民就地就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实现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

(二)唤醒沉睡资源:变资源为资产

传统村落闲置资源流转为文旅资产是“文旅+传统村落”模式成功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重要的资源获取途径。农村闲置资产流转,实质是一次城乡要素流动的改革,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探索。一些乡村中,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普遍闲置“沉睡”,财产权、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进而造成了农村产权资源错配或闲置浪费。乡村闲置资产流转能够唤醒沉睡的闲置资产,发挥资产价值,进而实现一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