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红谷滩CBD规划编制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南昌红谷滩CBD规划编制探析

樊琪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330038

摘要:基于南昌市中央商务区CBD的核心地位、强大功能和重要作用,分析研究该地区在用地布局、空间形态、交通体系、整体风貌等方面的特征性,从利于建设实施的角度,探讨CBD规划的编制理念,深化细化规划管理控制要素,以期促进中央商务区规划意图能够顺利实现。

关键词:CBD规划;实现

1红谷滩开发及CBD规划背景

为实现把南昌建设成为“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实现“以赣江为主轴,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的空间发展策略,南昌全力实施昌北沿江开发,红谷滩中心区作为“双核”城市中心之一,是南昌发展的战略新区和“新都心”。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红谷滩中心区格局初步形成。随着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的提出,需要进一步提升南昌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发展高端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在此背景下,对红谷滩中心区功能定位进行升级,打造CBD核心,为南昌参与区域经济活动提供更高层次平台和空间承载。红谷滩中心区亦将借助CBD建设实现新的发展跨越。

2红谷滩CBD区位环境特征和功能

红谷滩CBD选址于红谷滩核心地带,毗临赣江,与老城中心隔江相望,贯穿“赣江”―“城市绿心”―“梅岭”的城市绿廊,是CBD最重要的城市景观意象空间。

为丰富CBD功能构成,在城市景观轴线沿线开敞地带,规划相对集中布置艺术剧院、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使CBD核心轴线的整体功能丰富多彩,多样化功能使CBD富有活力。

4.3用地肌理特征及地块开发指引:

4.3.1用地肌理特征

CBD因其强大功能、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具有较高土地价值,一般以高强度、高密度、紧凑发展为基本特征。通过加密的格网状支路划分地块并直接服务地块,形成“密集路网-较高密度-较小街坊”的形态特征。

原控规地块划分过大。本轮规划考虑主要用地类别和建筑功能的合理性、经济性,对地块进一步细分,商务办公用地0.8~2.0公顷左右,居住地块3.0~5.0公顷左右。以此为基础,多个相邻地块共同组成没有城市主要道路穿越的“街区”。在不损害都市生活多样性和活力的前提下,引导同类开发项目在街区层次上适当集中,使街区层面具有土地使用性质的相对同一性和特征的相似性,利于城市界面、空间氛围的形成和交通组织的简化、优化。街区成片开发时,为保证布局特色和城市肌理的完整性,街区内部服务性道路尽可能保留,但在特定情况、并保证街区交通组织方式不变的条件下,街区内部服务性道路可适度调整,使规划具有一定弹性。

4.3.2地块指标控制

考虑CBD空间发展的高度集约性,规划CBD区域地块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等相关控制指标高于周边一般地区,地块绿地率指标有所缩减。但建筑高度和布局等不得影响邻地居住建筑最低日照要求。同时,通过均衡布置街头绿地、相对集中布置带状绿廊等手段保证整体绿地率和空间的相对开敞。地块开发强度指标的确定参照城市设计布局意向进行测算,并与规划的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承受的水平相结合,使指标控制更具合理性。

4.4道路交通组织

4.4.1CBD交通特征

CBD作为城市核心功能区,道路交通构架应具有中心发散性、体现功能的辐射性,需要与周边各大组团、片区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对外交通设施等具有快捷的交通联系。基于“双核拥江”格局,还必须有相匹配的连接两个核心区的过江交通设施。同时,CBD高聚集度的商务活动和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将对CBD内部道路交通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强调公交优先政策,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在保证较高的公共交通出行率的前提下,适当满足机动车出行需求,提高CBD道路网络密度和路网容量,并与用地开发强度、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区域路网结构、交通需求相适应。

4.4.2CBD交通策略

1、为公交优先发展创造条件:优化配置道路使用功能,提供公交运行空间和环境。近期以地面公交为主体,中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接入红谷滩地区,站点覆盖CBD核心区。

2、在CBD外围通过设置快速路或交通性主干道以保护CBD内部道路交通体系,形成快速路“盒子”包围,同时增加对外出入口,形成多条干道向各方向区域放射的对外道路交通衔接。东向增加一条越江通道(红谷隧道)与东部老城中心紧密联系,并引导老城中心向西越江发展和疏解。

3、梳理CBD内部道路网络结构,明确各条道路承担的功能;确定各道路通行能力水平并以此调整道路网络、道路断面。

4、规划结合现状道路实施情况、用地布局结构要求,在既定区域路网框架基础上对CBD次级道路进行加密、补强,有效增强了路网服务水平。

4.5城市设计

4.5.1总体思路

注重场所环境特征和地区标志性要素的分析,将城市开敞空间景观轴线融入作为CBD重要的空间意象。从三维空间城市设计入手整体把握空间格局,提出建筑高度分区、标志性建筑分布、街道尺度和界面控制等规划要求,补充规划意图的引导意向,使土地利用与空间设计取得协调统一。

4.5.2总体风貌特征

作为商贸金融办公中心,CBD必须有强有力的独特形象,应该是昌北新城沿江天际线的标志。CBD规划采用格网道路体系,干道宽阔顺直、气势宏大;用地布局规整,街区清晰;高层建筑空间主导,线形布局与街坊布局相结合,序列分明;建筑体量感强、退距相对一致,沿街界面具有适宜的空间限定;景观轴线纵横分布,斑块绿地均衡穿插;整体上形成高耸、大气、相对密集而又开敞的中心区空间氛围。

4.5.3轴线景观和建筑高度分布

CBD景观轴线区域分为三个区段,强调三个区段各具特征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轴线景观序列。行政办公区段:围绕带状行政中心广场,以南北两侧相对均衡、对称方式布置六栋行政办公建筑,形成新中轴线的起点和序幕。商务中心区段:在城市轴线两侧连续布置高层,沿中央绿带形成相对整齐连续的街墙,建筑布局强调面向轴线功能的统一性、界面的整体性、高度的协调性和重点地段的标志性。在丰和大道、卫东大道、碟子湖大道与轴线交汇处分别形成高潮节点;文化娱乐区段:以高度较低平而体量较大的剧场、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和向城市绿心开敞的绿地广场为特征,与商务中心的高耸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中央轴线区段总体上形成中部高耸、东西较低形态;轴线两侧建筑物布局采用由

内而外建筑高度逐渐升高,强化了轴线空间视廊,使其在视觉上增强层次感。

4.5.4街道空间及界面控制

针对不同道路功能,对CBD街道空间氛围及建筑界面进行不同控制。

1、开敞界面:丰和大道、临江大道等是红谷滩中心区框架性道路,沿线的建筑界面必须有韵律感,强调开敞大气氛围,建筑应有较多的退距,临丰和大道退距不少于20米,临江大道退距80米,建筑与人行道之间以绿带作为过渡。

2、连续界面:红谷大道,红谷四路、红谷五路、卫东大道等是CBD商业性街道,以较强秩序感的建筑布局构筑街道界面,空间适度限定形成一定连续度的街墙并围合建筑内部空间;修补原中心区点状、断续、各自为阵的空间界面,加强连续感、整体性。

3、城市设计指引:

街区层面有针对性提出城市设计导引,提出基地布置的概念方案,拟定公共空间、道路界面、建筑布局、景观环境和交通组织等方面的控制策略,提出城市设计意象作为开发控制示例,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也为容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规定临街建筑退离道路红线要求,商业区鼓励沿街建筑做骑楼,建筑主要人行出入口朝向街道以产生活跃的社会和商业气氛。

(2)同一街区相邻地块相对统一裙房高度,统一建筑退让,以保证街道空间连续效果。为保证建筑之间彼此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建筑形式宜互相关联,鼓励建筑与建筑之间以天桥或廊道相连接,鼓励相邻地块统一规划、综合开发、联合报建。

(3)对塔楼(主体建筑)位置提出建议和要求,使空间形象聚集、紧凑有序、强调整体性。

(4)建筑高度与街道尺度相适应,道路两侧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含退距)H/D=0.8~1.3之间。

5结语

本轮CBD规划基于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红谷滩中心区建设实施基础上进行全面整合提升和深化细化。在满足一般控规编制深度要求基础上,针对CBD特征和要求,对功能构成、土地利用、交通格局、城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规划与现状情况和市场意愿有机融合,对不损害整体格局的既有现状尽可能保留或不作大的扰动,又顺应城市动态发展更新的要求,土地利用安排和分期实施计划紧密结合现有商务项目分布,避免以往多点开花、分散选址而使商务区面貌长期不能形成的弊端,使规划向利于实施的方向推进,使规划意图尽可能完整呈现。同时,强调土地利用与空间形态相结合、与道路交通设施承受水平相结合。以定量的交通需求预测为基础,使道路交通组织构成和方式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因此,本规划的思路、手法对城市中心区控规编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规划完成于2008年,随着“全省金融商务区”在CBD设立,目前各类金融、类金融机构入驻已达90余家。各项土地出让和设施配套建设基本按照规划意图全面推进。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因一些大型项目如万达综合体的用地需求,在街区层面对地块进行了合并,服务性道路取消,对规划有一定调整。但从其功能构成等方面来看是有助于CBD功能的丰富和多样化的,也没有损害CBD整体格局。因此,需要客观对待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理性考虑规划控制的弹性。

参考文献:

[1]李康.滨江亲水型城市CBD规划设计——以绍兴“世茂迪荡新城”为例[J].规划师,2015(5):105-112.

[2]崔恺.天津滨海新区CBD规划与建设开放性论坛[J].城市规划,2008(8):53-61.

[3]蔡震,邓东,王宏杰.重庆市江北城CBD规划设计评介[J].城市规划,2004(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