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总蛋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血清总蛋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

孙鸟英

孙鸟英(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浙江东阳322109)

【中图分类号】R446.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095-01

总蛋白由白蛋白和球蛋白共同组成,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常规项目之一。掌握血清总蛋白的检测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结果分析,有助于临床应用,以促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和学习体会,现总述如下。

1血清总蛋白实验检测的常用方法

1.1凯氏定氮法。此法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的总氮量,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馏出并为过量的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碱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目前仍然是建立各个具体方法时采用的参考方法。

1.2双缩脲比色法。利用血清中蛋白质肽键(-CO-NH-)在碱性溶液中能与2价铜离子作用生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此反应和2个尿素分子缩合后生成的双缩脲(H2N-OC-NH-CO-NH2)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紫红色的反应相似,故称之为双缩脲反应[1]。这种紫红色络合物在540nm处有明显吸收峰,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血清蛋白含量呈正比关系,经与同样处理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蛋白质含量。该法是目前推荐的蛋白质定量首选方法。

1.3染料结合法。蛋白质可与某些染料特异结合,如氨基黑与考马亮蓝。这一性质除了可以用于电泳后的蛋白质区带染色,亦可用于总蛋白质的定量。缺点是多种蛋白质与染料的结合力不一致。考马亮蓝在与蛋白质结合后的吸收峰从465nm移向595nm,这一性质可用分光光度法来定量检测。

1.4散射比浊法。用磺柳酸、三氯醋酸等配方对蛋白质进行沉淀反应后进行浊度分析。此法甚为简便,不需特殊仪器,技术关键在于:①选择最佳试剂浓度及温度;②混匀技术;③选用的标准;④待测标本中的蛋白浓度控制[2]。

1.5采用280nm和215/225紫外吸收值,计算蛋白质含量。280nm存在吸收峰是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存在芳香族氨基酸所致,方法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受蛋白分子中该种氨基酸的含量比例影响甚大。尿酸和肝红素在280nm附近有干扰。紫外区200-225nm是肽健的强吸收峰,在此区域其吸收值为280nm时的10-30倍。将血清稀释1000-2000倍可以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1.6基于蛋白分子中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而使用的酚试剂比色法。Lowry改良法在酚试剂中加入Cu2+,集中原法和双缩脲反应两者的作用,使呈色灵敏度提高。其中75%的呈色依赖于Cu2+。反应产物最佳吸收峰在650-750nm,方法灵敏度为双缩脲方法的100倍左右,有利于检测较微量的蛋白质。但试剂反应仍易受多种化合物的干扰。

2双缩脲比色法的应用评价

2.1双缩脲试剂配方大同不异。其中酒石酸钾纳可以稳定在碱性溶液中的铜离子,可以结合Cu2+,防止CuO在碱性条件下沉淀。碘化钾作为抗氧化剂,防止碱性酒石酸铜自动还原并防止Cu2O的离析。

2.2双缩脲显色反应仅和蛋白质中肽键数成正比关系,与蛋白质的种类、分子量及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关系,各种蛋白质的显色程度基本相同。可采用公认的标准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品。各地质控中心提供的混合标准血清可作为第二参考。

2.3本法重复性好,RCV为4%,CCV为3.9%;线性范围为0~140g/L;本法干扰少,并且大多可以避免;使用单一的稳定试剂,操作简便、快速,既适于手工操作,也便于自动化分析,已被推荐为临床测定总蛋白质首选最方便、最实用的常规方法。

2.4本法的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比酚试剂法低约100倍。但本法的检出限为0.2~1.7g/L,这相当于70g/L的血清3~24μl,已能满足临床生化检验的需要。黄疸血清,严重溶血,葡萄糖,酚酞及溴磺酞钠对本法有明显干扰,可用标本空白管来消除。但如标本空白管吸光度太高,仍可影响测定的准确度。高脂血症混浊血清会干扰比色,可采用下述方法消除:取2支带塞试管或离心管,各加待测血清0.1ml,再加蒸馏水0.5ml和丙酮10ml,塞紧并颠倒混匀10次后离心,倾去上清液,将试管倒立于滤纸上吸去残余液体。向沉淀中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及双缩脲空白试剂,再进行相同的其他操作和计算。

3总蛋白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1生物学变异。新生儿总蛋白约升高10%;站立较卧躺高约10%;夏季较冬季高约8%。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约降低2%。60~80岁的老年人约降低3%,6~7岁的儿童约降低5%,4~150天的婴儿约降低10%,妊娠妇女约降低10%。

3.2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具有血液浓缩作用可致血清总蛋白增高。促皮质素、皮质类固醇、合成的类固醇、雄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黄体酮等有促进或增加蛋白质合成作用。静脉注射氨基酸可引致测定结果升高。血清中的右旋粘苷在双缩脲反应中产生浊度可致结果假性增高。利福平、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可损害肝脏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使总蛋白降低。三甲双酮致蛋白从尿中丧失,汞化合物致白蛋白尿均可致总蛋白降低。铵离子影响呈色反应使总蛋白假性降低。

3.3生理性总蛋白升高多半是由于剧烈运动、饮酒过多、休息不好引起的,一般是暂时性的增高。病理性总蛋白升高,临床上常见于血清中水分减少,也可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如高度脱水(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所致血液浓缩。骨髓瘤,淋巴瘤或者巨球蛋白血症等会造成球蛋白的升高,进而导致总蛋白高于正常值。粘液性水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结节病、疟疾等慢性的炎症或者慢性感染也会造成总蛋白偏高。

3.4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而形成血浆中总蛋白降低。肝功能障碍,则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主要以白蛋白的下降明显[3]。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蛋白质长期被丢失;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随粪便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质。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患所致吸收不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均可致总蛋白降低。

参考文献

[1]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20-21.

[2]康红,徐益恒.比浊法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定量中的问题探讨[J].西部医学,2005,17(3):266-267.

[3]王信琪,党瑜华,夏冰,李亚蕊.大内科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