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

朱玲

朱玲

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重庆400020

摘要:绿色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实现绿地功能,着力在满足生活、工作与居住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出绿地的实际价值。本文对绿地的功能、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功用;应用策略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空间,着力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需要体现出城市绿地的功能价值。本文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内容及方法进行必要的探讨。

1.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绿地功能

1.1生态功能

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主要尊重生态功能,强调通过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有效的解决城市污染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主要采用增加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绿地面积比例,以及优化区域绿地结构的方式进行规划。首先,城市绿地规划应当实现生态功能为出发点,保证绿地规划多样性,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保证采用多样的绿化规划手段,有效保护城市环境。其次,在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注重加强绿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同一环境空间内掌握环境的变化因素,通过绿地促进环境健康发展。第三,在绿地规划的过程中防止因为绿地建设变化而对区域动物、生物造成的伤害,提高绿地保护性规划有效性,根据区域环境的现实需求进行积极绿地规划,保证绿地具体数量与生态结构统一,发挥绿地除尘、吸收有机物、涵养水土等任用,满足城市环境建设的现实需求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

1.2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绿地功能还体现在社会功能方面,通过城市绿地规划的增加,可以满足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有助于通过绿地来缓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通过绿地规划建设可以促进人们与绿色环境的有效接触,对于缓解某些疾病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压力。通过城市绿地的塑造还有助于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绿地的增加对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价值。完善的绿地体系有助于吸引城市移民的增加,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给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增加城市人口满意度,满足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城市绿地功能规划还可以有效的消除因为空气污染带来的热岛效应,从而给人们正常的生活,绿地规划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自然空间环境的需求。现代绿地空间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条件,加强绿地空间的布置对于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1.3经济功能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增加绿地的比重,还可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必要的绿地规划可以起到对城市不同功能区域调节作用,这对于优化城市的发展布局,完善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应用绿地可以对城市空间环境起到美化和净化的任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大气污染和废气污染问题。绿地规划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与工作需求,这对于吸引城市居住人口有重要的价值。增加城市的绿地比重,还有助于提高外界对城市的投资信心和开发信心,有助于带动绿地周边区域的发展,从而满足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必要的城市绿地规划可以减少工业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其它区域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消除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其它环境污染带来的现实问题。城市绿化可以实现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优化,从而达到合理建设城市目标。

2.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应用现状

2.1城市绿地数量现状

当前城市空间有限,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热的情况下,我国城市绿地数量受到一定限制,城市绿地应当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国际上对于城市绿地的要求标准是人均60㎡,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不同,城市绿地规划面积有一定差异。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的面积比重较小,平均人均只有7㎡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地规划水平有待提高。而且我国城市建筑过于集中,导致城市绿地空间的综合数量较低,当前还没能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结构,存在着只增加数量指标,缺乏城高绿地规划针对性,公共绿地资源分布较为失衡的现实问题。

2.2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城市绿地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城市绿地的规划水平,需要完善城市绿地规划的总体方案,针对性的提高城市绿地的总体数量,人均数量与具体结构,从而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往往偏重绿地数量,不注重在城市规划中的总体结构安排,城市绿地规划的结构性不足,没能在针对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生态规划,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体现不充分。现有的城市规划中没能发挥绿地对环境污染的调节功能。而且,我国城市绿化规划缺乏必要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绿地规划项目不合理,绿地的中的草皮、灌木等配置的不合理。在绿地规划中存在着单一物种,而且导致绿地抵御病虫害能力不足的问题。

3.城市规划建设中实现绿地功能的策略

3.1优化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生态及文化环境重要性的提高,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日益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城市建筑逐渐的增多,城市绿化面积的相应减少。由于我国城市工业用地面积比重的增加,绿化用地的减少,导致我国城市环境恶化问题加剧。当前居民公共生活空间正在逐步的减少,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只有增加城市绿化空间的比重,合理控制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绿化比重进行有效优化,才能保证城市内部绿化用地的科学。其次,加大城市绿地的规模,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绿化带,在改变城市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中心环境的改善。第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改进,加强绿地对城市环境的净化任用,着力提高城市绿地的使用效率。为了满足城市环境的发展需要,还要加强老旧城区的绿化建设比例,在满足人均绿化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区域绿地配置不协调的问题。在城市绿地结构的布局中还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得用率和城市绿地建设比例,在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空间环境质量建设的需要,既要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实现绿地与生态园林景观的有机融合。

3.2加强城市绿地规划的力度

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有效性,完善城市绿地规划水平,需要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力度。首先,根据生态景观学的需要,实现对绿地的整体规划,在保证绿地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有效避免单一植物物种造成的生态环境的脆弱问题。其次,加强绿地的环形布局,着力提高环形绿地、楔形绿地、园形绿地的布局比例,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绿地空间,保证绿地规划的完整性。第三,加强新型绿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一步运用定位技术、卫星影像、城市绿化模型,全面融合城市绿化的空间,增加绿化的整体数量,从而极大的保证绿化质量,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进一步丰富绿地内容,着力提高绿地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在绿地建设中体现出层次美感,不断丰富绿地内容和提高绿地服务有效性。

3.3提高绿地生态保护有效性

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应当从长远利益出发,在有效转变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着力有效克服因为气候干燥、绿地面积有限、总体城市环境不理想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绿化与生态保持功能水平。首先,加强对地方病虫害问题的深入研究,在规划的过程中防止居住生活等绿地生存的影响。其次,在发挥绿地对美化环境作用的同时,给绿地空间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满足绿地建设的现实需求,优化强绿地配置质量与效果。

结论:

现代绿地建设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综合考虑绿地功能区分,着力提高绿地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在加强城市绿地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满足生物结构属性、生态多样性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季华琴.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的新思路探究[J].科技资讯,2016,(17):2-3.

[2]陈旭,李霖,王江.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研究——以台州市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5,(04):643-649.

[3]张利华,邹波,黄宝荣.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