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检验方法及临床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尿蛋白检验方法及临床评价

张广友

张广友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156200)

【摘要】探讨尿蛋白检验方法及临床评价。尿蛋白测定是肾脏疾病诊断的基础,检测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及蛋白质分类。通过对尿蛋白定性和总量测定,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过筛,治疗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尿蛋白检验方法临床评价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36-02

健康人24h尿中排出的蛋白总量低于150mg,一般为40~80mg,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尿蛋白50%~70%来自血浆,30%~50%来自泌尿系统的组织蛋白,尿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1]。尿蛋白测定是肾脏疾病诊断的基础,检测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及蛋白质分类。

1尿蛋白的定性试验

目前应用较广的定性方法包括磺基水杨酸法、加热乙酸法、干化学试纸法。

1.1磺基水杨酸法磺基水杨酸亦称磺柳酸,为一种生物碱试剂,在略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酸性条件下,磺基水杨酸的阴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残端阳离子结合,成为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取100g/L磺基水杨酸溶液与等量甲醇或95%乙醇混合。取尿若干毫升,加试剂1~3滴,尿液上层若见白色混浊,即蛋白阳性,结果判定:(±)轻微混浊、(+)明显白色混浊、(++)澎乳状混浊、+++乳状混浊、++++絮状混浊。

1.2加热乙酸法蛋白质在酸性溶液内加热煮沸即凝固变性。加酸可使蛋白质接近等电点,还可消除碱性盐类晶体。将尿液注入试管,约占管2/3容量,用火焰加热上层至煮沸,然后加5%醋酸或醋酸钠缓冲液2~4滴,然后再煮沸,观察结果。(-)不混浊、(±)轻微混浊、(+)明显白雾状、(++)混浊且有明显颗粒、(+++)大量絮片状沉淀,(++++)大量絮片状沉淀,并有凝块。

2尿蛋白定量试验

尿蛋白定量测定是肾脏疾病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所得结果是总尿蛋白。影响尿蛋白定量测定的因素较多,至今还没有一个普遍推广、稳定、准确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浊度法、染料结合法、化学比色法。

2.1浊度法也叫蛋白质沉淀法,是目前测定尿蛋白含量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沉淀剂加人尿中使蛋白质沉淀而形成一定的浊度,经光度计或散射浊度计直接测定悬液中粒子的散射光。目前常用的沉淀剂是:三氯乙酸(TCA)、磺基水杨酸(SSA),氯化苄甲乙氧铵碱性液(BEC)。浊度的形成受沉淀剂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种类,酸浓度、温度、加酸速度及加酸后放置的时间等影响[2]。高浓度的青霉素等可产生沉淀干扰比浊;一些低分子量糖蛋白不被TCA和SSA沉淀,可能造成漏检。在相同温度下(温度高于25%时),白蛋白与SSA产生的浊度比α-球蛋白产生的高,在SSA试剂中加入硫酸钠,这种不一致可得到改善,BEC法对温度依赖性较低,但精度最好。

2.2染料结合法

2.2.1直接法:是通过染料与蛋白质结合时,其最大吸收率的漂移来检测的。常用染料:考马斯亮蓝G-250(最大吸收率以465nm、红色移至595nm、蓝色)、邻苯三酚红(以467nm、红色移至594nm、蓝色)。优点是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快速,呈色稳定、灵敏度高。缺点是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呈色反应有正干扰,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负干扰。考马斯亮蓝染料易附着于玻璃容器表面,影响试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2.2.2沉淀法:是蛋白质与结合的染料在TCA作用下共同沉淀下来,然后在稀碱溶液中复溶,再比色测定染料吸光度。常用染料:丽春红S、苯胺蓝。优点是白、球蛋白反应较一致,灵敏度高。

2.3化学呈色法利用试剂中无机离子与蛋白肽键反应而显色,不管蛋白质的种类如何,其肽键是一致的,反应颜色与肽键量成正比。常用的反应试剂:双缩脲试剂、福林(Folin)试剂、氧化铁-鞣酸试剂。在酸性沉淀剂中,钨酸沉淀蛋白质较完全,TCH不能沉淀某些低分子量糖蛋白。与其他方法比较,化学呈色法敏感性适中,干扰因素少,双缩脲法被推荐为尿总蛋白质测定的常规参考方法。蛋白总量正常情况下一般为<130ms/24h尿,定性为阴性。尿蛋白含量增高,只能提示患者每日从尿中流失的蛋白量,并不能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

3临床评价

3.1尿液由肾脏生成,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从正常生理来看,尿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增加,其机制主要有三个:肾小球滤过膜损害,许多高分子量的血浆蛋白滤出,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其结果是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损害及功能异常抑制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尿中低分子量蛋白为主;血浆中正常或异常蛋白含量的增多、超过肾阈,因而从肾小球滤过,并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如这些蛋白分子量小或带阳电荷,那么尿中的蛋白量可明显增高[3]。肾小管本身虽然可分泌某些蛋白,但其分泌量的增加,也是极为罕见的。

3.2正常人尿蛋白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小于150mg/24h(如超过即“蛋白尿”);但也可在特殊情况下出现蛋白尿,主要见于: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可能为脊柱前凸压迫左肾静脉引起);暂时性蛋白尿,可因一时的高热、严寒、剧烈运动以及妊娠等引起。功能性蛋白尿的特点是一过性,且尿中蛋白量增高一般<0.5g/24h.,很少超过1g/24h。

病理情况下,即尿中蛋白质持续超过150mg/24h时或持续定性阳性即有临床意义。肾小球性蛋白尿: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以及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肾肿瘤等,尿蛋白量通常少于3g/24h,但也可达20g/24h(如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蛋白尿:通常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如β2-微球蛋白),常见于:活动性肾盂肾炎、Fanconi综合征、肾移植、镉等重金属中毒等;尿蛋白通常1~2g/24h;溢出性蛋白尿见于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或片段产生过多,如多发性骨髓瘤的Bence-Jones蛋白、重链病、轻链病等;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管蛋白分泌过多或肾组织破坏分解,如Tamm-Horsfall糖蛋白、lgA、粘蛋白等;如下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出现尿蛋白为假性蛋白尿。

3.3尿中蛋白的检测,可用于初步判断肾脏的功能、协助诊断其他系统多种疾病以及进行疾病的动态观察、疗效评判;作为尿液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尿蛋白定性试验主要作为人群健康筛检和疾病的初步提示,如要准确反映肾脏的功能,则要作肾功能试验(如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酚红排泄试验等)以及物理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等)。

3.4尿蛋白检查,无论定性或定量方法,均有各自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受多种非疾病因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全国首届医院临床实验室自动化学术峰会会议纪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1-16.

[2]胡望平,胡盈莹,黄兢姚.尿总蛋白/肌酐正常参考值的探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121-121.

[3]王平.不同尿标本尿蛋白检测结果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