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张鹏

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张鹏

【摘要】作为一门已经经过验证并成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贡献是伟大的,而从未来的角度看,这种贡献是无限的。因此界定发展与创新的对象,还是要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马解马”。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导向不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每个时代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都被烙印上了很明显的时代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在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4.26【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98-02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导向不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每个时代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都被烙印上了很明显的时代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在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要求要求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最深远的莫过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讲就是鼓励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态度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在基础架构坚实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具体国情等方面的特点,结合不断的实践并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分析原因,进而进一步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要求。

2、新环境要求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本身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必须与当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背景紧密结合,脱离社会现状分析的哲学观点必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淘汰,而哲学精髓品质在社会背景下得不到有效且高效的作用发挥则是社会哲学研究的失败。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我们买过一个时代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挖掘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品质榜样,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课题。而研究内容必然是围绕发展和创新而展开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研究的解读

作为一门已经经过验证并成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贡献是伟大的,而从未来的角度看,这种贡献是无限的。因此界定发展与创新的对象,还是要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马解马”。

“以马解马”,简单的四个字所传达的并不是在现有这回研究成果上从事向内探索的工作,而是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架构中寻求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过来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形势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内容,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探索过程。

由内向外的探索研究大体可以分一下几个步骤:

1、追寻最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所谓最纯粹,即是指脱离一切实践个例,哪怕是成功的例子。因为一切历史经验在具有可鉴性的同时也很可能成为发展与创新的枷锁,因此以实践为摹本,最终会在不断反复中兜圈子。以往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体是建立在苏联或西方哲学家的研究基础上的,与最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有差异,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具备一定时代特征和时代需要。

2、研究最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任何哲学的形成都与哲学家的个人经历和其思想演化过程有关,如何从马克思本人身上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藏且未被发现的真理,也是我们研究并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3、吸收最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只有根据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精神实质和他对自己哲学的科学命名,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仅仅解释世界的经院哲学、传统哲学,而是以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为己任的新型哲学、现代哲学,而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精神实质和伟大意义之所在。

这也意味着,我们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不仅要面对马克思的个人文本,而且要面对哲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实践、历史时代的“镜面呈现”,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到如同马克思所面对的对象那样,面对当代世界、当代实践的“新本”。此外,我们还需高度重视马克思本人对其新哲学的科学命名——“新唯物主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实质以及这种新型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真实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颇受争议的性质与内容

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这是一直以来广受争议的问题,至今已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或系统化的世界观;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哲学包含多种知识,多门学科,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第三种观点同意第二种观点,但同时他们认为哲学的核心是世界观,即本体论。第四种观点认为哲学是知识,但不是一般的知识,一般知识是认知、真知,而哲学是睿知,包含价值观。还有第五种观点则认为哲学包含知识的一面,但本质不是知识,而应该是反思,是批判。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何性质,包含哪些内容,也是议声一片,未有定案。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最确切的,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起来是为了强调并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的区分应以对象为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包含其他适当科学的一个有机整体;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把握世界方式的有机整体,是政治意识、方法论和价值定向的有机统一;第四种观点认为它就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念是“实践”而不是“物质”,它注重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可把它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第六种观点认为能全面表明它内容的概念名词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然而,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性质或是内容上的定义与概念如何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至今日,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时俱进要求下,又有哪些发展与创新呢?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普及。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党中央确立了指导地位,毛泽东撰写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同时,在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冯定著的《平凡的真理》、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扭曲误解,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大肆其道,出现了如造神运动、精神万能、斗争哲学、影射史学等一系列违反科学的思想,这给当代中国的哲学史留下了惨痛的一笔。第三个阶段是1977至今,“四人帮”的粉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之前真理标准讨论会议的召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复苏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大发展、大繁荣来概括。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取得许多令人振奋的傲人成绩。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境界。

(二)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会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方法论于其中,内容科学、逻辑缜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在新时期条件下,在“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体现。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寓矛盾分析法于其中,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普遍存在的相关方法论,科学地分析判断了我国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敏锐地把握了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在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刻而正确的分析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建党问题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第二,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决定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三个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哲学观点,解决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新要求。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基础上的独特的新发展。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也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科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实践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国进行新情况与新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它新的发展。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点,根据新时期我国国内根本矛盾的变化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与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极大的意义。比如,从最基本的对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实践内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二是实现价值的过程。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里,社会发展从本质上是合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社会客观规律的进程)与合目的性(即合乎社会主体目的的进程)内在统一的进程。两者也是不可或缺的整体,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究与发展,中国正在并一直都锲而不舍地努力着,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探索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高校理论战线,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N]“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2001(2)

2、郭建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析[N]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胡振宁、廖翠兰,论“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发展与创新[N]南昌高专学报2003(3)

4、梅傲霜,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