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语言的和谐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浅论新闻语言的和谐性

刘凯陈松

昭通学院党委宣传部,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和谐语言的构建。新闻语言包含诸多特性,如和谐性、规范性、社会性等。但就新闻而言,新闻语言的和谐性,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体现,即人的和谐。

关键词:语言新闻语言和谐规范

正文:新闻的本质是信息,事实是新闻信息的前提和基础,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最为高效和便捷的传播工具,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新闻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闻语言表达与接收的不确定性

语言,简言之就是语言系统加上言语。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语言就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我们知道,新闻稿的主要符号载体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观念最主要的而且常常也是最有效的符号手段之一,非语言符号手段都需要以语言符号手段为中介才能最终完成信息传播的任务。但语言的运用并不是那么简单易明的事情,使用不当会导致表述不清楚,传达不畅达。这就是我们所讲为什么要“言语”多于“语言”。我们进行思维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思想中本来准确的东西,一经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却与本意相违,这就是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也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在现在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出现语言的不和谐,其实不是记者本身故意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的混乱与新闻语言使用的不规范所造成的。所以加强新闻语言的规范其实是新闻语言和谐的一个前提之一。

二、开展和谐新闻语言使用研究的必要性

新闻语言的和谐。新闻语言和谐其实最根本的是在于人的和谐,可也延伸为人的和谐,事物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有的新闻报道中,由于的新闻语言和谐性的把握不到位,导致缺少人文的关怀,比如有份报纸在报道一场车祸的时候,起标题为“两车相吻一死两伤”之类的话题。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对于生命而言,是一种蔑视和不尊重,当死者的家属看到这样的报道的事实,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这对于我们的新闻从业者而言,就要求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尽量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也就是新闻的语言的和谐性,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三、新闻语言和谐性的具体要求

对于和谐,是一种哲学的认知,亦是种美学的观点,更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精神准则。语言的和谐,承载者民族精神与文化理念,支配着人们的言行方式与精神追求。语言的和谐本质在于协调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差异,以求二者达到同一,和谐性主要化解独特性与包容性的冲突,以求并存合作,创造规范与发展的条件,进而推动进步,和谐性强调的是配合、协调、包容。在同一中承认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也就是说在新闻语言的和谐性中,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够将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语言不和谐协调于和谐,能够将各种语言的不和谐渐变成和谐。

1、新闻语言的用词和谐

新闻语言的用词和谐就是新闻语言和谐的具体体现,而新闻语言是用于陈述一件受众不知道或比较关注的事件。一般认为人们的语言陈述有三种形式,即报告、推论、和判断包括相关的问题。报告是一种可以查证的叙述,它不包括推论和判断的成分,譬如说“今天北京市区的气温是最低10℃、最高22℃。”对于这一陈述内容我们是可以查证的,你只要去北京气象台查有关记录,就可以验证这一陈述的真伪。推论则是以已知推测未知的一种叙述,有关他人的可能想法或感情方面的叙述,即是推论的例子,如据说当年赫鲁晓夫在联大开会发言时,脱下自己的鞋子在台上猛敲了三下。若你在写新闻报道时,你写道“他生气了”,这就是推论。因为赫鲁晓夫这一做作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有他自己清楚(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清楚,只不过是他的下意识动作),你说他生气了,情况可能正相反,或许他正感到得意呢。所以在很多的情况下,最安全的办法是抓住已知的现象并加以报道。判断则是对一件发生的事、人或物表示赞成或不赞成。判断性的陈述因受陈述者主观色彩的影响较大,所以可靠性更低些。如下引这句话:“不论是干贸易、公共关系或干营销活动,她都干得很好。”这句话中,作者使用得就是一种判断性的陈述,她是否都干得很好不是作者能下断定的。如果作者需要作出这样的断定的话,最好借他人之口,如写成“某某说:不论是干贸易、公共关系或干营销活动,她都干得很好”,也就是说把判断性的句子转换成报告性的句子,作者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少得多。因此本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要尽量少用推论和判断性的陈述,而多用报告性的报道。

2、排除以偏概全的陈述言语

在新闻语言中,常有人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错误,以事物的普遍性代替事物的特殊性,以偏概全。而各类各项事物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表现。这种语言符号被人接受之后形成的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无法帮助人们根据全局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如人们常能听到的“毕业班的学生忙着找工作,没有心思读书”、“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头发长,见识短”、“深圳地区经济发达,职工的收入薪水相高,月薪起码有二三千”、“姜还是老的辣”等等,都含有这种以偏概全的意思。有些因为是在长期文化遗传的结果,这类模式化的文化符号,在传播活动中对新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都可能产生重要干扰作用。因此传者要特别注意排除这种定势性偏向的干扰,尽量保证认识过程的全面性。

结语:在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新闻语言具有很多的不和谐性,主要有内部结构的不和谐(语言、词汇、语法等的不和谐),外部结构的不和谐(社会道德层面的不和谐、民族的不和谐)。而影响其不和谐的因素也是诸多的,如传播者、内容的不和谐、新媒介、文化受众、新闻效果等。也正是如此,我们在新闻语言和谐性的建设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去主动的规范和引导,从而使新闻报道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樊友新;语言传播媒介及方式对语言的影响[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郭龙生;媒体语言研究的新思路[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2期。

3、王盈秋;网络交际的语用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尚伟;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刘凯(1989——),男,云南昭通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作者简介:陈松(1987——),男,云南昭通人,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