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袁慧花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心身疾病科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探讨护理对策,提高心身疾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结果:60例流浪型精神障碍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年龄在15~70岁之间,入院方式多为民警送入及救助站遣送,入院原因以言语、行为紊乱,街头游荡多见。结论: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需政府加大力度关注,建立相应的收容点、福利院或救助站,给予社会上的援助。

【关键词】精神障碍;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18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的日益便利,各种流动人员也越来越多,流动性精神障碍患者也明显增加,这给我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为加强对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改善市容、市貌,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我院在政府、民政局、卫生局的联合帮助下,收治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共60例。本次研究是进一步探讨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的60例均为我院2018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患有精神障碍的流浪患者,入院后经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均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在15~70岁之间,平均年龄(42.5)岁。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收治方式、入院原因、临床表现、躯体合并症、对治疗的合作程度、治疗结果及去向等。

2.结果

2.1入院方式及年龄性别特点

本组入院患者中,有5例是由救助站直接遣送入院,55例由救助站委托派出所强制送入。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5~70岁之间。

2.2入院原因

言语、行为紊乱46例,自杀、自伤倾向4例,伤人、暴力倾向10例。

2.3临床表现

言语、行为紊乱46例,自杀、自伤倾向4例,伤人、暴力倾向10例。

2.4合并躯体疾病

有6例合并有各类躯体疾病,其中中度外伤1例,传染病:梅毒?2例,高血压1例,皮下气肿1例,肺结核1例。

2.5对治疗的合作程度

60例患者中,均配合治疗。

2.6治疗结果及去向

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康复理疗后,住院时间1~68d,平均(34.5)d。60例患者中,有36例由救助站遣返回原籍;4例联系上家属,家属自行办理出院;剩余20例说不清家庭地址,病情稳定后送至救助站。住院期间无1例死亡。

3.护理对策

3.1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在外面流浪无人照管,病情无法控制,多数情况下容易出现冲动、过激行为等,因而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除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同情心外,还必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为了防止因冲动导致自伤及伤人等意外事情发生,检查新入院患者有无携带危险物品;对于新入院、躁动、病情未稳定的患者,要放置于一级病房,24h专人床边看护;病房内严禁放置锐器、绳、木条、木棍等危险物品;外出活动及检查时必须有专人陪同。医护人员每30S巡视病房,巡视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认真观察患者情绪,发现患者情绪异常时要及时与之沟通。

3.2用药护理

本组60例患者中,均需用药治疗。在患者入院时多数姓名不详,为做好核对工作,由民警送入的病人取名“南安”或“安无名”后加数字,如“南安01”、“安无名01”;救助站遣送的取名为“助”姓,如“助金都”。为每位患者佩戴手腕带,手腕带上详细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护士进行各项治疗时,首先要核对患者的手腕带,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发放口服药时,为防止患者藏药、吐药,要把药发到患者手上,并看着患者把药放入口中,检查口腔,确认服下后才让患者离开。对于极度不配合又必须治疗的患者,给予强制性保护性约束,可采取肌内注射、静脉滴注或鼻饲等途径用药治疗。护士平时要自觉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掌握患者病史及用药史,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每天患者的行为表现,病情复发前的先兆,使用精神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在问题出现时能及时给予补救及处理。本组病例中,无差错事故发生。

3.3心理护理

科室采取封闭式的管理,不能外出活动。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及逆反心理。护士要主动热情和患者进行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探究其心理变化。给予关心、帮助,对他们表示理解与同情,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尽早联系上家属,让他们早日回到家人身边。本组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有4例患者能联系上家属并将患者接出院。

3.4康复训练

3.4.1日常生活训练制定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并要求患者严格遵守作息时间,锻炼患者料理个人卫生、饮食、睡眠、活动等日常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科室要积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工娱活动,如做广播操、唱歌、绘画、打乒乓球、下棋等。护士对患者取得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更有信心参与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逐渐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生活劳动技能的恢复。

3.4.2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流浪型精神障碍患者多见行为怪异,少言、多问不答,不愿与人交流、接触被动、情感平淡、不合群。因此,要加强社会交往技能培训。指导病友之间如何进行正确沟通、交流,如何相互帮助,并教会基本的社交礼节。护士要鼓励患者主动表达需求与感受,并耐心聆听,要给予患者关心、尊重及理解,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

4.讨论

随着佛山市经济的日益发展,流浪精神患者还会不断增多,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无视。因此,笔者认为,做好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定点收治,统一治疗,规范管理,把外地精神病患者的防治纳入当地的医疗工作中,参照“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优化管理”的原则,逐步落实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偏执性精神病等四种重症精神病的免费治疗。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精神卫生宣传,加强心理支持和生活照顾,使患者体验到人性化关爱[1];要积极与家属沟通,改变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促进家属对患者的接纳与关爱。同时鼓励患者与亲友及外界人群多接触,主动接受亲友及他人的援助,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田均玲.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因素的风险评估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