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应用动力取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应用动力取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李洵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分析动力取向治疗用于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抑郁治疗,观察组采用动力取向治疗。采用抑郁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加以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取向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精神性症状的抑郁状况,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降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动力取向;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临床效果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加。当前,精神性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多,为社会的稳定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因为情绪的不稳定存在自残或者伤人等行为,这为其生活增加了较多的危险因素。故而,一旦发现精神存在异常的患者,必须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与疏导[1]。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容易存在自杀的行为,临床治疗必要充分了解其心理,并加以开导[2]。动力取向治疗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其是一种相对有效地心理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降低其自我伤害的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排除一些具有重大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3.23±8.45)岁,病程0.6~5年,平均病程(3.21±1.24)年;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3.84±8.37)岁,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17±1.52)年。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动力取向治疗。其实施步骤为:(1)治疗初期。对患者实施必须要的心理治疗,保持在每周2次。并且,给患者讲述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症状等,以提高其对疾病的了解。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之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患者对医者的信任。(2)治疗期间。与患者保持良好得到沟通,引导其心理积极化,每周2次,每次50分钟左右。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对其后续治疗方案加以评估。如果治疗效果较差,患者仍旧存在自杀等行为,需要及时终止治疗。(3)治疗后期。在这个阶段的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可以教授其一些简单的保持心情愉悦的办法,并且指导患者如何疏解自身的情绪,积极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避免其复发的可能性。

1.3评价指标

1.3.1采用抑郁量表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加以评估。

1.3.2根据抑郁量表评分对患者治疗效果加以分析,痊愈: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75%;有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为25%~75%;无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25%。减分率=z(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而在人们自身的调节能力欠缺的前提下,这种压力就会逐渐使得患者迷失自我,产生一系列的精神病性症状[3]。其临床表现多为各种妄想、幻觉以及紧张综合征,而在这些症状不断发展之后,就会使得患者抑郁程度相对加深,临床将其称为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4]。根据临床调查,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治疗难度、自杀倾向、神经生化以及遗传方面,都与未伴随该类症状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别。单纯的抗抑郁治疗,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的情绪,反而有可能让其觉得自身有别于常人,病态化心理加重。

对于我国临床对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中,患者的心理状态相对脆弱,医生必须要对患者的状况加以了解,充分了解患者心灵深处的孤独与无助,并且逐渐对其进行开解,必要时,也需要患者自身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况。动力取向治疗,其以动力学为基础,了解患者产生精神问题的根源与其内在客体防御机制,然后再对患者的一些零障碍不良思想与异常行为加以开导[5]。在早期可以以药物辅导,待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后,方可从其心理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动力取向治疗用于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循序渐进,充分把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状况。故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姚绍富.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06:112-113.

[2]杜丽娜.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5:603-604.

[3]姚绍富.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8:124-125.

[4]庞继红.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2:179-180.

[5]寇金爱.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