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网络成瘾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13例网络成瘾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观察

乔素婷牛雪玲

乔素婷牛雪玲(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山东青岛266034)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网络成瘾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分析13例网络成瘾患者患病过程和心理特征,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结果:认知行为治疗对促进网络成瘾患者康复疗效显著。结论:对网络成瘾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有利于帮助其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康复,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149-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网络角色扮演等等,花费了人们大量的精力、时间、财力,影响人们正常学业和工作,破坏了生活规律,使人们健康状况下降,更是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许多家长对小孩无法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成瘾者被作为精神疾病患者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这就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依赖症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客观上表现为对网络的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在被迫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会出现戒断反应,甚至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对网络产生躯体心理依赖,在上网时精神百倍,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感觉自己是主宰,每一次都能从网络中获得快感和自我认同,感觉只有在网络世界才能找到自我,另外,网络世界的千变万化和自由自在,使其感到自由无比,认为能够为所欲为。而现实中的压力,失败的挫折,都使患者迷茫,无法找到现实的出路,他们认为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以至于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

2011年4月~6月我科收治13例网络成瘾患者,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护理干预,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4月~6月我科收治的13例患者,均符合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标准[1],且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一般资料

性别: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22岁,平均18±1.8岁;学历:其中6例在校高中生,4例初中生,3例小学刚毕业;性格特点:4例内向性格,5例中性性格,4例外向性格;学习和交往能力:7例学习成绩较差,3例学习成绩中等,3例因为上网无法继续升学;交流能力:平时均不太喜欢与人交流、很少或者没有知心朋友;家长关心程度:9例患者家长平时较忙,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3例较关心患者,l例家庭关系特殊;网龄:5年以上7例,平均每天上网时间8h左右;1例患病时间较短,网龄2年。

3疗效评价

采用自制的疗效评定表,对患者对适应性不良行为的认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主观改变的愿望,对行为改变的信心,对建立和发展新的行为模式的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评定疗效的标准。

4治疗方法

艾利斯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对事件的解释与评价以及认知与信念,导致其情绪和行为的产生[2]。因此,要纠正适应性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必须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于网络成瘾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分析,并采用辩论疏导等进行认知重建,运用心理治疗,使患者重新认识网络、现实以及自己,并设定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现实目标,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念,并且教会患者一定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技巧。

5护理干预措施

5.1对新入院患者热情接待,讲解治疗的环境,了解患者是否接受与网络的隔离。询问患者对住院的目的是否了解,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兴趣爱好,以及父母教育方法,了解父母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和期望值,了解患者内心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要对患者各方面情况予以接纳,以理解和认同的心情对待患者,帮助患者进行认知分析,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5.2待患者适应住院环境后,开始实施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入院第3天,由专门的护士以朋友的身份与患者交谈,要求每天1次,每次1h;每周4次,4周为1疗程。开始鼓励患者叙述以前学习和生活,重点是开始迷恋网络时情况,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分析,自己找出原因。进一步了解患者是否有纠正行为的愿望,要注意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治疗师态度要诚恳,要关心尊重患者,并保证为患者保密,对患者急躁情绪应予以谅解,并指导患者发泄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患者达到情绪平衡,以便更好的接受治疗。

5.3建立特定教育模式:及时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感受,是否有不适的感觉,并要求患者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心理过程,以此作为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来源。此时治疗师需将自己对网络的看法明确告诉患者,与患者一起讨论与其不同的想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网络和现实的区别,说明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的实际性,列举网络对人们的危害,从而破坏患者心中对网络的美好印象。帮助患者寻找现实的生活目标,引导患者回到现实,注意在沟通过程中要尽可能与患者取得一致看法。随后与患者共同制定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计划,帮助患者进行认知重组以及行为重塑,向患者讲解计划的内容及要求,取得患者认同。在此计划中患者处于学习者的位置,必须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上的要求逐渐改变不良认知并将其付诸行动,最后应该接受治疗师的检查和评价。

5.4帮助患者建立新型自我概念,鼓励患者尝试发展有益于身心的行为模式,对患者微小进步也要给予鼓励和奖赏,以强化患者好的行为,并动员家长对患者的改变加以关注,肯定患者,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认知的改变,进而达到情感和行为的改变。

6结果

应用认知行为治疗1疗程后,8例患者疗效明显,达到临床痊愈,3例显效,2例疗效进步。

7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对于网络成瘾患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提高患者的综合心理素质,她通过改变患者对环境事物的看法,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认知的改变有利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在行为上远离网络,更好的帮助网络成瘾患者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戒除对网络的依恋,重返校园,恢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96~798.

[2]理查德·格晕格,菲利普·津巴多.现代心理咨询[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423.